本篇文章1154字,读完约3分钟

“我一直特别关注,因为诗人和商家(引用、信息、评论)的距离太远了。做企业其实是在挑战我的天性。”对于写诗和出书的关系,沈浩波总是明确指出。

在普通人眼里,比起一个现代诗人的身份,商业光环——畅销书背后的推手,中国最大的民营图书公司的掌门人,磨铁图书的ceo似乎更能诠释沈浩波。但是,沈浩波本人并不这么认为。2010年过去,沈浩波觉得最烦的是企业事务太多,占用了他写诗的时间。

事实上,在这一年里,磨铁图书经历了公司发展的一个重大分水岭。不仅获得了CDH创投和基石投资1亿元的风险投资,还成立了分公司,“创意团队加平台运营”的格局开始形成。

但是,一切商业成就只是写诗的前提。在沈浩波看来,做这些事情的目的不是为了多赚点钱,而是为了早日摆脱“c e o”的称号,回归诗人的身份。“很快。明年,我的头衔将会改变,不再是首席执行官,而是一个虚拟的头衔。”

从诗人开始

显然,沈浩波写诗的历史比做商人的历史要长得多。

早在90年代,还在上大学的沈浩波就进入了诗人圈。写诗,办杂志,和朋友“瞎谈”,成了他当时生活的全部内容。像很多受不了“朝九晚五”羁绊的上班族一样,做一个自由的人成了沈浩波创业的最初动机。

由于经历和对诗歌的热爱,沈浩波自然而然地将自己的发展方向定位于图书出版。2001年,他告诉他的朋友

借了10多万,创办了一个图书工作室。“既然不可能靠写诗养活自己,那我就靠出版赚钱。这样,我的精神世界还是自由的。”把理想和现实分开,是沈浩波和很多想赚钱想保持清高的人最大的区别。

一开始沈浩波的想法很简单——为了节省写诗的物质条件,赶紧赚钱。“我这么聪明,挣点钱不容易吗?”

但当时中国出版业没有私权,国企一统天下,没有可供借鉴的例子。沈浩波“想当然”认为贴近市场的产品就是好产品,越受欢迎越好。这样一来,“凭自己的想法猜测读者心理”的代价就是,很快就会损失几十万。

没想到,诗人圈里认识的小姑娘春树救了沈浩波的生意。对于这件往事,有人认为是沈浩波文人的直觉,也有人认为是文人热衷的江湖义气的作用。总之,无论是兑现承诺,还是展望企业未来,沈浩波咬紧牙关,在已经供不应求的情况下负债五万,出版了春书的《北京娃娃》。

《北京娃娃》出版期间,沈浩波除了媒体资源,没有任何渠道资源和经验。走投无路的沈浩波只能硬着头皮,以“残酷青春”为主题,大肆向媒体宣传这个17岁辍学的叛逆少女形象。谁知道呢,这一招出奇的有效。这本书不仅卖出了5万册,而且春树还登上了美国《时代》杂志的封面,成为了那一代中国年轻人的标签。

“以新闻效应促销售”模式的建立,让沈浩波。随着网络文化的兴起,沈浩波先后创作了《竹仙》、《盗墓笔记》、《明朝那些事》等一系列畅销书。除了真金白银,产品越来越多,高质量的作者和出版商越来越多。上一页12下一页

标题:沈浩波:拧巴十年

地址:http://www.fozhu315.net/fhxw/11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