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94字,读完约3分钟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金融形势良好,但内外环境极其复杂,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中的问题交织在一起。中国宏观经济持续增长面临许多不稳定因素。近日,在银监会2011年第二次经济金融形势通报会上,银监会主席刘对国内外宏观形势进行了总结判断,对银行业面临的风险进行了深入分析。他指出,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深入审视重点领域风险,增强风险防范的主动性、前瞻性和有效性,从发展战略、业务模式、内部管理和风险文化等方面加强建设,防患于未然。

“主动性、前瞻性、有效性”是银行业监管部门永恒的话题。银监会成立以来,根据科学的银行监管规律和中国实际,遵循风险持续监管的理念,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银行监管框架和实践。刘认为,银行监管部门至少要做好八项工作,其中包括:监管机构必须独立,不得轻易放宽标准;监管实践应积极互动,对银行产品进行监管和控制;监管机构对银行的风险评估应具有前瞻性;不应该允许“太复杂而无法监管”的银行存在;监管当局的干预应足够及时、及早和频繁;监管机构必须能够干预银行最高级别的决策;监管机构必须能够从银行获得及时准确的数据;银行和监管机构都必须了解模型的使用范围,并且应该能够独立进行压力测试。

事实上,近年来,银监会在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坚决、大力实施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方面表现出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体现了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基于风险的前瞻性监管。每当经济金融运行出现新情况时,银监会在敏锐分析宏观形势、科学预测的基础上,注重监管政策和工具的防范和储备。针对资产证券化、房地产市场风险、平台公司贷款等一系列新兴问题和重大风险,银监会基本实现了“早发现、早预警、早控制”,通过采取前瞻性的系统性风险管理措施,增强了监管有效性。同时,科学合理的信贷供给也有力地支撑着经济的稳定发展。

但是,虽然银监会在监管中坚持风险防范的主动性、前瞻性和有效性,但从实施情况来看,仍有一些银行对这些风险及其危害严重缺乏认识,风险防范的主动性、前瞻性和有效性远远不够。近年来频繁发生的银行案件说明了一些银行在管理和风险防范意识方面的缺陷。比如齐鲁银行的“金融票证造假案”,就反映了城市商业银行管理上的缺陷。对此,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601988)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告诉记者,目前银行最迫切的问题是城市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如果银行有有效的公司治理,他们的操作系统就会清晰,他们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意识就会增强。

在第二次经济形势通报会上,刘主要谈了银行业经营中的五大风险。其中,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集团客户、流动性等领域的风险在之前的经济形势简报中有所提及,但国家风险防范在传统经济形势简报中涉及较少。关于国别风险,刘指出,要建立有效的国别风险缓释机制,抓紧建立和完善国别风险准备金制度和及时核销的审慎做法。

兴业银行高级经济师鲁正伟(601166)告诉记者,银监会提到的国别风险主要受近期国际形势影响。国别风险管理是利用各种技术手段识别、衡量、监测和控制导致国别风险的各种因素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以最小的经济成本分散、降低和规避国家风险,从而保护从事跨国服务业务的商业银行的经济利益,稳定外部环境。“建立有效的国家风险缓解机制需要工具和规则来合作。就工具而言,可用的工具是抵押品和信用违约互换。但比如在计算银行资本充足率时如何确定信用违约互换,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定义,需要一个建立国家风险缓释机制的过程。”卢政委说:

标题:刘明康:银行业风险防范须强调“三性”

地址:http://www.fozhu315.net/fhxw/90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