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33字,读完约4分钟

编者按/“十二五”时期或中国人口红利消失时期,也是人口结构可能发生根本性逆转的时期。中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将不再是危言耸听,而是现实中可能存在的危险。出路在哪里?

近日,宝马仲景智库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芳向本报解释了人口结构变化给中国经济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先老后富是大势所趋

中国商报:很多人都在关注你关于中国正面临刘易斯拐点的观点,因为这可能预示着中国经济将面临巨大挑战,尤其是令很多经济学家担忧的人口结构变化。中国正在经历的人口变化有哪些特点?

蔡芳:中国现在处于什么样的经济发展阶段,人口结构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第一个问题。一些非常简单的数据可以用来描述中国人口变化的特征。首先是人口生育率的变化,称为总生育率,即一个女人一生生育的子女数。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总生育率仍在6左右,此后这一指标一直在下降,20世纪90年代以来降至2.1。目前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总生育率仅为1.4,多年来一直在1.5以下。

这种变化的结果可想而知。出生高峰期出生的人口逐渐成为合适的劳动力,提供了大规模的劳动力供给,而储蓄率相对较高,给中国带来了人口红利。但是现在我们发现,劳动人口已经逐渐成为老年劳动力,将来也会成为老年人口。因为他们生育率低,又没有接班人,中国人口老龄化正在加速,劳动人口老龄化也将加剧。这就是中国在人口方面面临的问题。

中国商报:在这种人口趋势下,中国经济将面临巨大挑战,包括劳动力供应等问题。中国经济发展和人口变化的同步效应是什么?

蔡芳:为了反映劳动力供给,我们可以计算人口的抚养比。供养人口在15岁以下,老年人口在65岁以上。这两类人合在一起可以成为记数员,分母是16-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这样,人口抚养比越低,劳动力供给越充裕。未来五年,到2015年,中国人口抚养比将降至最低点,2015年后不会下降,而是上升。用这个指数来定义人口红利,意味着我们的人口红利会逐渐消失,机会之窗会逐渐关闭。

与同等发展水平的发达国家相比,与比我们发展水平低的国家相比,我们表现出来的一个重要特点,可能就是先老后富。中国目前的老龄化比例大大超过国际水平。65岁以上人口比例为8.3,世界平均水平为7.5。然而,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47%。也就是说,我们在经济发展相对较低的阶段,迎来了一个相对较老的人口结构,所以我们把它定义为先老后富,劳动力供给充裕就会逐渐消失。

中国商报:每年都发生的民工短缺和现在发生的民工工资上涨是这种趋势的表现吗?

蔡芳:农民工进城是为了满足城市的劳动力需求。到2015年,中国所有农民都将走出农村,这还不够城市使用。所以2015年以后,适合在中国工作的人口将是负增长。从2004年到现在,我们每年都在呼吁民工荒,而且逐年加剧。

什么都稀缺,物价就涨,劳动力短缺,工资水平肯定就涨。2003年以后,农民工收入每年增长10.2%。近年来,用于种植粮食的劳动力工资增长较快,这表明农业生产中也存在劳动力短缺。这并不是说农业没有大量的富裕劳动力,而是相对于原来已经大大减少了,这也证明了中国的剩余劳动力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但也是必然的趋势。

人口红利结束,经济会失血吗?

中国商报:人口红利的终结是所有经济界关注的问题。目前,中国经济仍在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一旦依赖廉价劳动力的时代结束,中国经济的出路在哪里?

蔡芳:我们已经做出判断,在“十二五”期间的五年内,普通工人的工资增长将继续,并成为正常状态。中国经济之所以还在高速增长,主要是投资拉动,导致资本与劳动力比例上升。但是,政府主导的投资是不可持续的,如果投资无法维持,经济增长速度就会下降。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标题:蔡昉:中等收入国家没有“幸福感”

地址:http://www.fozhu315.net/fhxw/5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