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70字,读完约4分钟

华尔街会议结束后,我再次来到波士顿。在我19年前呆过的城市里,我经历了一系列的情绪——

现在我们在谈论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是什么样子的?6月初去美国开会旅游的时候,遇到了一些小事情,虽然只是点点滴滴,但是有了很深的体会。

有一天,我准备开完会回酒店。为了省钱,我没有打车,坐车回了华尔街。但是不知道坐哪路车。看到来了一个,估计方向不错,就上去了。

我问司机要不要去华尔街,他回答说要去第八街。我觉得,虽然不能直接上华尔街,但是方向不错。我们到了那里再谈。不知道怎么买票,拿钱问司机。司机回答说不收现金,要提前买。我正在犹豫,司机示意我先坐下。我试着问其他乘客是否能卖给我一张票。但是他们的票面值和我要的票价不一样,所以没有成交。没票坐公交,心里很不安。

最后车到了第八街,大家都下车了,我只好跟着,但是司机示意我坐下。他继续开车,直到他到达可以去华尔街的地铁入口。他告诉我,我可以下车,换地铁到那里。这件事让我感触很深。这是一个纽约公共汽车司机对待一个没有票的无意乘客的方式。

这让我想起了北京公交车售票员的态度,这几年有了很大的改善。我曾经见过一个老太太,衣衫褴褛,没有票,行动不便。她上下车的时间比一般人都要长。售票员没有转过脸。老人下车时特别照顾她,怕她摔倒。看到这一幕我觉得很温暖,虽然没有发生在我身上。如果我们社会每个人都能像那个可敬的指挥家一样,能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为什么和谐社会就很难呢?

被波士顿感动

华尔街会议结束后,我来到了波士顿,19年前我呆过的城市。我最想去的地方是19年前住的房子。但在我的记忆中,这座房子只留下了模糊的印象,确切的位置已经丢失。因为房子不是在一条街上,而是在许多纵横交错的小街上。

空.路上没有人我正在犹豫,突然看到一个老人出来倒垃圾。我很高兴,跑得很快,但他已经倒完垃圾回去了。他走进门,关上了门。我想敲门,但又怕会让人不开心。但是没有别的办法,只好鼓足勇气去敲门。当老人打开门看到一个外国人时,他的眼睛有点茫然。我解释了我的目的,问阿伏拉街在哪里。他抬头想了一下,说不知道。我正要灰心,他挥手让我等。我看到他回去打开抽屉,找了张地图,然后戴上老花镜,看了半天,说找到了阿沃拉街。

老波士顿人转过身问我是坐车来的还是走路来的。我说我是步行来的。他说:“我开车送你去。”

之后他出了门,把车从车库里拉出来,让我上车。是的,即使老人告诉我地址,给我看地图,我还是找不到。就是这个当地的老人,带着地图转了几圈,才帮我找到阿沃拉街53号。下了车,我真的很感激。

老人花了半个小时。图片是什么?没什么。他不是在帮助美国同胞,而是一个外国人。很多人说美国人歧视中国人。以我的经验来看,这不是一个普遍现象。另一方面,我们中国人能帮助一个来城里工作的人吗?你能这样帮助一个外国人吗?特别是外国人是黑人日本人怎么办?和谐社会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一个国家内部和谐,外部不和谐,纷争不断。还能和谐吗?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美国对老年人有很多优待,比如坐公交车、看电影、参观博物馆、打折买票等。中国也是这样。但是在美国,给老人优待不需要看身份证。只要报了名,人家就信了。在中国,很明显,人是老人,也需要老年证。没有《老年证》,再老也认不出来。让人心寒的是,人们并不那么信任人。也许老人的优待并不真诚,但其实他们并不想优待。如果是的话,缺乏认同只是一个借口。这种人际氛围住着很不舒服。

美国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基于制度上的不信任。系统的设计假设所有人都是坏人,也就是日常生活中的相互信任。比如在商场买衣服,需要试穿。较大的商场有专门的试衣间,封闭,其他人不得进入。当顾客进入试衣间时,应该检查门,看他是否拿了几件衣服,并分发了一张上面有衣服号码的卡片。出来的时候要检查一下你带进来的衣服是不是都拿出来了,因为你带进来的衣服有人穿了。一些超市在收银台检查顾客带来的包。因为制度严格,大家都养成了守法的习惯。

这是他们做事的原则。一是把人当成坏人,从而培养人不犯法的习惯,进而形成人人守法的风尚。在这里,我们经常高调地谈论,甚至假设有些人是由特殊材料制成的,他们生来就没有利己主义,专门为他人谋利,从而忽略了监督,提供了钻空孩子的机会,并培养了一种无视法律的社会氛围。以后再采取措施已经晚了。上一页12下一页

标题:茅于轼:和谐社会的切身体会

地址:http://www.fozhu315.net/fhxw/6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