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64字,读完约4分钟

自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人民的心灵不断得到提升。沙特阿拉伯国家考古中心主任扎哈尼在接受采访时说,沙特阿拉伯和中国在文物领域的交流是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体现。

2016年12月,由中国国家文物局、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沙特阿拉伯国家遗产总署主办的“阿拉伯之路——沙特阿拉伯出土文物”展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展出了沙特博物馆收藏的466件(套)考古和文物珍品。2018年9月,由中国国家文物局和沙特阿拉伯旅游和国家遗产总署主办的“中国瑰宝”文物展览在沙特阿拉伯利雅得国家博物馆展出。这是中国文物首次在沙特大规模展出,近一半的展品首次出境,包括秦兵马俑、金玉服、唐代侍女俑、胡彩绘俑、明代青花龙纹天坛等珍贵文物。“这些文物交流与合作是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进行的,反映出两国关系更加密切,两国人民更加友好。”扎哈尼说。

扎哈尼表示,2018年,沙特阿拉伯和中国在沙特阿拉伯帆船港遗址进行的联合考古发掘,让沙特考古学家感受到了中国考古队的专业精神和热情。据报道,2016年,为落实中国和沙特阿拉伯国家元首达成的文化交流共识,中国国家文物局与沙特旅游和国家文物局签署了合作协议,并计划对帆船港遗址进行为期五年的考古发掘。2018年3月26日至4月14日,中国和沙特考古队在帆船港遗址进行了考古工作。

扎哈尼介绍说,帆船港遗址的考古发掘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通过考古发掘,确认帆船港遗址是一个重要的朝圣贸易港,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两座墓葬出土的铭文分别为公元990年和1029年,为判断遗址的年代提供了准确的依据。考古学家通过拉网调查、无人机航空摄影、遥感考古和数字制图,发现了大规模建筑遗址,两个大型墓地排列有序,以及林赛港疑似海滨货场的遗迹。遗址建筑区的局部发掘清理了呈网格状分布的珊瑚石墙,发现了疑似清真寺的建筑遗迹和各种生命遗迹,为研究帆船港遗址的内涵提供了重要的考古线索。通过对遗址二号墓地重点区域的抽样调查、清理和数字制图,先后发现了19座珊瑚石墓,部分墓中还发现了阿拉伯文铭文,为了解帆船港遗址的历史内涵和民族信息提供了重要依据。在遗址发掘期间,铜锤、青金石、珠子、玛瑙、象牙制品、硬币等。同时还发现了阿拉伯石器、波斯釉陶和中国瓷器,生动地展示了帆船港作为国际贸易港口的历史画面,为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考古资料。

在帆船港遗址进行考古工作的过程中,给扎哈尼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高科技的应用和中国传统拓片。在这项考古工作中,传统的野外考古方法与无人机航空摄影、遥感考古、环境考古、数字制图和三维技术相结合,为全面研究帆船港的文化历史和地理信息提供了重要途径。同时,充分利用筛选和浮选技术,细化考古发掘工作,采集大量动植物标本,大大提高了获取遗址信息的能力。中国传统拓片和拓片在这次考古工作中也大放异彩。中国考古队成员的碑文拓片使因风蚀而难以辨认的碑文清晰可见,碑文的解读也为了解遗址的时代、民族和宗教贸易背景提供了重要线索。

“模糊的墓志铭可以通过纸张和墨水变得清晰可读。这项技术首次用于沙特考古工作,我们都感到非常惊奇。沙特考古学家已经开始学习中国拓片,并准备推广它们。”扎哈尼说,中国考古学家在沙特阿拉伯非常热情,并愿意了解沙特阿拉伯,他们对沙特文化的衷心热爱也感动了沙特考古学家。

扎哈尼认为,在文物和考古领域,沙特阿拉伯合作项目的选址今后可以扩大,不仅在帆船港,而且在红海和阿拉伯湾沿线的其他地方。通过澄清这些遗址在海上贸易和古代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沙特的考古认知可以不断得到丰富。

中国和沙特阿拉伯在其他领域的广泛合作与交流也在进一步发展。扎哈尼介绍说,在沙特开展的许多项目都得到了中国的支持,中国也在沙特人文领域做出了巨大努力。“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更多的沙特人开始学习中文。今年,在沙特王储穆罕默德访问中国后,我们决定在小学开设中文课程,很快沙特小学生就可以学习中文了。”扎哈尼说。(中国文化新闻记者李佳璘)

编辑:张静文

标题:建设“一带一路”,沙特和中国的交流与合作更加深入和广泛

地址:http://www.fozhu315.net/fhxw/2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