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31字,读完约3分钟

对于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领军人物三一重工(600031)和三一重工CEO兼首席科学家易小刚来说,过去的一年是硕果累累的一年。

2010年12月,三一首席科学家易小刚、钟南山等十名科技工作者被评为首批“全国十大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表彰优秀科技工作者不超过1000人,其中“十大”突出。而且称号只授予受赠人一次,是终身荣誉。

其实易小刚的获奖也创造了“三个第一”: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唯一当选的;湖南省是唯一当选的;民营企业的科技领军人物只有当选。

自主创新被迫退出

“三一重工的创新被逼出来了!”采访开始,易小刚直言不讳。易小刚认为,发展一个企业有几种方式:第一种是引进别人的技术,但三一创业初期,梁稳根董事长带领几个创业大学生白手起家,不可能,不可能。没钱引进别人的技术;另一种方式是模仿别人,但模仿是不可取的。模仿就是永远跟着别人走,永远不可能把一个企业做到世界级。

“在这两种情况下,三一要想在产品上有所突破,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只有通过自身的研发才能赢得市场。而且这种方式获得的投资回报也是最高的,远高于你直接拿钱买技术时的投资回报。”易小刚说。

三一成立初期,也走过了弯路。一开始为了引进技术,想和别人合资,但是别人根本不喜欢,因为三一当时还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公司。

易小刚印象最深的一点是,当时三一重工的第一个产品,只有日本公司才能生产出一个核心部件。然而,该公司本身销售由这些组件组成的主机产品。“为了不让三一成为竞争对手,日本公司会在市场不好的时候卖给你,一旦市场好转,他们就会控制供应。经历了这样的波折,三一决心依靠自己,自主创新。”

90年代末的中国泵车市场,国内企业只能生产短臂32米以下的泵车,长臂泵车市场被国外品牌占领。

当时国外的吊杆长度高达36米。业内认为比增吊杆一米更难登天。整个行业都吓坏了,以为是外国人的专利,没人敢试。

面对这种情况,永不放弃、信恶的易小刚决心研制出世界级长臂混凝土泵车。从1998年到1999年4月,易小刚带领他的R&D团队成功开发了中国第一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7米混凝土泵车,并于2000年投入批量生产。

进口36米长的吊杆需要110万到130万元。同样的产品自主开发成本在20-30万元。

"就是这样一个利润超过100万的部门."易小刚认为,这种利润就是技术创新的高回报。经过这次尝试,三一重工已经成功开发出40米、42米、46米和48米长臂泵车。

2007年12月,三一重工拥有15项核心技术的66米长臂泵车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就在某国外品牌将这一高度刷新到70米的几天后,2008年12月,三一集团的72米长臂泵车正式下线,并保持这一新的世界纪录至今。

当被问及三一重工的景气能有多高时,易小刚甚至说:“不知道三一重工最后能景气多久。但是有一句话我敢说。从此,这个吉尼斯世界纪录将永远属于我们。”

打破恐惧,大胆创新

在三一集团2010年度科技工作报告中,易小刚说:“要营造敢于打破技术恐惧、挑战权威的创新氛围。培养自信的创新文化,摒弃跟风模仿,鼓励突破性创新。”

易小刚认为,所有中国R&D人员都非常聪明,但他们长期以来一直受到自卑感的影响。他们总是认为我们不如别人,认为外国的东西最先进,导致中国人的创新思维非常不活跃,胆小怕事。所以在三一,R&D人员最需要的是自信。

“首先,我们必须打破恐惧,打破自己的心态。”易小刚接受《小康》采访时说??财智记者说,同时要形成创新文化——在创新中,你失败了没关系,公司也不会惩罚你。在31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没有一个R&D人因为在创新过程中给公司带来损失而惩罚过公司。公司只惩罚不负责任的人。

在三一重工,易小刚不允许R&D人员说两句话:第一句是“外国这么设计,我们也这么设计”。“因为国外都是这样设计的,不代表就是最好的。我们完全可以突破,创造新的更好的产品。”

还有一句话是“外国从来没有这样做过,我们也不能这样”。易小刚认为这句话更不对。“出国是错的,难道你跟着错了吗?而且,只有做出和做国外没做过的事情,我们公司才能做到世界级。”上一页123下一页

标题:易小刚:永远不给自己留退路

地址:http://www.fozhu315.net/fhxw/11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