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53字,读完约3分钟

1816年,清仁宗嘉庆二十一年,蔡祖明爷爷的曾祖父开始煮豆腐。每天一大早,他们磨出来的豆腐就沿着水路或陆路进城,到人民的餐桌上...

“现在,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我的产品已经可以通过空.运输到更远的地方那时候只能靠杭州的古运河,靠河流的支流把我们的豆腐送出去。”蔡祖明感慨地说道。

正是因为有了这个渊源,这个工艺才延续了200年,现在已经到了蔡祖明的手里,演变成了年销售额近5亿元的企业。被他戏称为“祖名”的小豆制品,已经家喻户晓。

蔡祖明的杭州华源豆制品有限公司附近有一个安静的湖,闲暇时,蔡祖明喜欢沿着湖边散步。在古人的词汇里,这里是“沙汀·晏婴,放下浅薄的枷锁”。“我从小就爱水,我的行业离不开开水。我住的地方也离不开开水。”蔡祖明说。

两个世纪的传承

杭州萧山区西兴镇,是华远现在所在的地方。有一次,蔡祖明的爷爷住在这里,以磨豆腐为生。

俗话说“世上只有三苦,打铁是磨豆腐撑船。”磨豆腐绝不是偷懒的行当。他得早起,贪黑。石磨一转,人一刻也不能闲着,只好不停地往里面加水。

蔡祖明从小是从磨豆腐学来的。长大后,他在祖父耕种的土地旁边建了一个小豆腐厂。十七年后,这个豆腐厂变成了占地36亩的豆制品加工厂。

现在已经不是石磨时代了。现代的机械设备,特殊的加工工艺,祖先的东西都到了他的手里,散发出神奇的生命力。

然而,作为他记忆中的一个温暖的物件,石磨被放置在办公楼的一个青砖木雕房间里。好像还能看到蔡祖明天不亮就起床了,悠闲的转动石磨,汩汩的水流进来,醇厚的豆浆流出。

“对水的爱,也许是从那时开始积累的。磨豆浆,做豆腐,堆块都离不开开水。”蔡祖明说。

旧工业新标准

蔡祖明也遇到了问题。

比如豆制品行业,虽然是老行业,但这几年没有具体的标准。“所以,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使用最高标准来制造产品。”。

但是价格很高。比如夏天,天气热的时候,豆制品很容易变质。有些小作坊会在产品中添加防腐剂,但蔡祖明坚持不这么做,宁愿承担高额成本。

“即使市场环境有问题,我们的头脑也必须清醒。虽然成本涨了不少,但我们别无选择。”蔡祖明表示,他希望成为行业标准制定者。

他也遇到了很多麻烦。

最大的麻烦是业内仿品盛行:“祖明”率先推出了一系列可吸收豆奶,并采用了独特的可吸收外包装。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在市场上,除了商标不同,豆浆的外包装几乎一模一样,大家都学过祖传的名字。

还有一些小厂抄袭“祖名”的豆腐篮,给华远造成了不少损失。所以今年华远开始用自己的专用筐增加小厂的仿制成本。但好景不长,几个月之内,这种特别的篮子的模仿无处不在。

“怎么办?这些都需要法律法规和监管部门的配合,企业单靠自己的努力是很难的。”蔡祖明说:“所以,最后还是要靠自己,不断提醒自己加快新产品的推出。”

例如,参照冷冻蔬菜生产线,华远在过去两年中开发了豆制品冷却生产线,并开始扩展到休闲食品,如各种真正的空包装豆腐干、豆奶等。这些新产品的比例逐年增加。

这个延续了几千年的技能,正在蔡祖明手中以全新的方式传播。

展望100亿的未来

现在,蔡祖明创办的“祖明”系列豆制品已经占据了整个杭州市场的60%以上。华远在杭州设立了28家门店,销售网络覆盖了杭州和萧山几乎所有超市。

去年蔡祖明卖豆腐4.6亿,今年他的目标是6.8亿。

上一页12下一页

标题:蔡祖明磨豆腐 一年磨出5个亿

地址:http://www.fozhu315.net/fhxw/8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