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759字,读完约7分钟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当通货膨胀上升时,关于通货膨胀的讨论通常是活跃的。这是很自然的事情。毕竟,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经济现象,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不同的讨论涉及不同的因果联系,导致不同的政策选择。可能有必要多讨论,即使遇到不同意见。比如中国这波通货膨胀属于哪一类,就值得仔细分析。

最流行的一种是把中国这种不断上升的通货膨胀归类为“输入型通货膨胀”。这个说法的重点是,国外发生了通货膨胀,导致商品或服务价格上涨。当这些商品或服务在中国进口时,通货膨胀也随之而来。新的证据似乎显而易见。例如,中国的大豆、铁矿石和石油进口占其国内消费的一半以上,这些大宗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在2008年8月之前和2009年底之后都大幅上涨。大豆价格带来农产品和食品价格,铁矿石带来钢铁和基础设施产品价格,石油带来能源价格。那不是输入中国的国际通货膨胀!

在开放时代,一个国家的通货膨胀会对其他国家产生影响。但是,为了真正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我们仍然需要进一步探索所谓的通货膨胀投入实际发生的条件。很多教材教通货膨胀投入,照例提到“国外商品价格的传导机制”。也就是说,外国商品价格上涨,推动了更多的国内出口;同时,由于进口商品价格上涨,国内企业的居民转向消费更多的国内商品。两股力量一起进攻,拉高了国内商品的价格,于是国外的通货膨胀就输入了中国。

问题是,听起来合乎逻辑的传导机制需要一个前提条件,就是不同国家使用同一种货币!比如A国油价从一个货币单位涨到每桶石油两个货币单位,B国会不会不扩大对A国的出口?可以,但前提是B国的油价是同样的货币单位每桶,或者至少低于两个货币单位每桶。同理,如果B国从A国进口的石油少,消耗的国内石油多,也需要衡量油价的货币价值与A国一致..过去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即金本位下的国际价格传递,休谟将其命名为“黄金价格定律”。

金本位走黄鹤之后,不同国家的货币标准不一样,价格比较,也就是汇率是可以变化的,上述“定律”就失效了。以A国油价翻番为例。B国会不会减少从A国的进口,增加对A国的出口?答案不一定。因为A国的油价翻了一倍,也就是A国的票翻了一倍(假设A国的票只能买石油),只要B国的票相对于A国的票在价值上翻了一倍,A国的名义油价对于B国来说是不变的,所以既不需要减少进口,也不需要增加出口。也就是说,如果放弃固定汇率,让不同国家不同货币之间的汇率充分反映其相对货币,就不会有通货膨胀的投入。另一方面,如果B国通货膨胀加剧,一定是汇率变动滞后,给了所谓的“通货膨胀进口”机会。无论如何,人们不应该把他们国家的不作为视为不可抗拒的外部压力。

按常理来说,如果A国遭受通货膨胀,车票处于焦虑状态,在B国人民眼里,他们不会把对方的车票看得和以前一样值钱,不值得拿出和以前一样多的国内车票去兑换A国的货币..也就是说,国家之间相对价格的变化引发货币之间汇率的变化是极其自然的。有了这个微观基础,“输入性通胀”就无法逻辑正当。至于汇率上升是否足够——尽管通胀是在国外——其他成本,如名义出口成本的上升,是另一个制约因素。即使汇率变动受到抑制,然后通胀压力上升,也是内部权衡导致的通胀,而不是“外部因素”,也不应该得出“除了宽容,什么都不能想象”的结论。

回到现实世界,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价格的超常上涨,反映的是美元价值的下跌,背后是如何在全球治理结构中有效约束美元和美国的严重问题。在这个问题没有解决之前,美元的超支和泛滥肯定会对整个世界产生负面影响。但我仍然相信,在全球化时代,在形成有约束力的全球货币框架之前,各国独立的货币体系和货币政策是可以有所作为的。作为一个快速崛起的经济大国,中国只能发挥其独立的货币政策,并尽最大努力用更灵活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形成机制来抵消国际通胀的传导。

同样,“成本驱动的通胀”经不起推敲。根据一些教材,称之为“一般物价水平因供给成本增加而持续并显著上升,而不出现超额需求”的“这种类型的通货膨胀”。此外,还有工资驱动的通货膨胀、农产品价格驱动的通货膨胀,甚至还有“利润驱动的通货膨胀”。

这里有两个问题要问。第一个是弗里德曼经常问的:为什么某种商品的价格上涨——不管是什么原因——都能推高整体价格水平?根据弗劳自己的回答,只有钱多了,一种商品的短缺才能传导到其他商品的价格表现上。否则,任何商品的价格都会上涨,如谷物、猪、蔬菜、劳动力、土地、房屋、珠宝等。,必然会导致其他一些商品的价格下跌。是的,我口袋里只有10元钱。如果我在糖上多花几块钱,我在蛋糕上只能少花几块钱。涨价就什么都可以买,除非你控制了印刷机。

第二个问题,“成本”与“需求”无关吗?现实生活中,什么样的成本不是由费用构成的?花钱的人,用钱购物,也是。说人工成本大幅上涨,不是一家又一家公司争相招人的结果。那就是买卖双方的纠纷,比卖方的纠纷更激烈。问问公司为什么要多招人。答:有太多的订单要做。顺序是什么?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很明显,“成本”是需求的一种表现。没有需求,怎么会有成本?如果真的“没有超额需求”,哪里会有“成本增加”这种事?如果继续追求,需求不就是“用钱表示”吗?人的需求是无穷无尽的,只受金钱的束缚,永远没有自由的感觉。也就是说,没有钱这个关键条件,我们不知道成本本身是由什么驱动的。

令人震惊的是“停滞的通货膨胀”,简称“滞胀”。那是70年代欧美经济体的一个经验记录,就是高通胀和高失业并存。正是这段历史扼杀了与凯恩斯截然不同的凯恩斯主义,使其活了下来。我的问题不是这个经历,而是为什么“滞胀”成为当代通货膨胀的一种分类。近年来一个有趣的观察是,货币政策收紧时,“防滞胀”的舆论普遍高涨,似乎其主要作用是阻止货币紧缩,甚至在货币过度已经很明显的时候。事实上,“停滞”和“扩张”有不同的来源。长期经济停滞的根本原因是产权无效、法治不清、控制过度不当,抑制了企业家的创业精神。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是货币当局在许多压力下发行了太多的货币。控制通货膨胀和稳定货币不仅会导致停滞,而且是长期健康增长的重要基础。

几年前,有一个很搞笑的类别,叫做“结构性通货膨胀”。那是证明,因为有的物价涨得厉害,有的物价跌得稳,所以即使cpi高于7%-8%,也叫结构性通货膨胀,不同于物价涨了的一般通货膨胀。我受不了了。我就说“牙疼就是牙疼。不要以为只有一颗牙出了问题,随便编个结构性牙痛的说法安慰安慰自己。”我的意思是,cpi或者ppi,别说考虑资产价格的整体价格水平,都已经处理过了,包含结构性信息,王谷也就没必要再谈他了。

这篇文章也是本意。通货膨胀并不复杂,但流通中的货币比生产增长得快。平白无故把通货膨胀分门别类是没有意义的,白白增加了记忆负担,可能会分散通货膨胀控制的注意力和顾虑,所以没有可取之处。

标题:周其仁:通胀没有那么多的类别

地址:http://www.fozhu315.net/fhxw/7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