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819字,读完约7分钟

扩大住房、交通和学习的供应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扩大内需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目前,中国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不是有效消费需求不足,而是有效消费供给不足,这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因素。那么,如何扩大消费供给,从而有效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呢?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货币供给机制与未来通胀风险首席专家王国刚。

记者:扩大内需是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多年来提出的一项重大政策。在你看来,扩大内需的重点是什么?

王国刚:我认为扩大内需的重点是增加消费投资。

内需分为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鉴于我国固定资产投资长期高增长,容易造成经济过热,大多数人直觉认为扩大消费需求应该是实施扩大内需政策的主要政策。然而,自1998年以来,中国一直坚持以扩大消费为重点的政策,但消费率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仍从2000年的62.3%下降到2009年的48%。分析表明,国内生产总值中消费率的下降不是由政府消费和城乡居民日常消费的下降引起的。这是为什么?要解开这个谜团,需要进一步细分城乡居民的消费内容、结构和趋势。

城乡居民的消费分为“吃、穿、用”和“住、行、学”两类。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衣食住行”等支出比例在下降。2000年实现温饱的小康社会,意味着大部分家庭温饱有余,通过扩大“衣食住行”的需求来继续提高消费率是相当困难的。

与1993年相比,2008年中国gdp(按现价计算)增长了7.51倍,但同期城镇居民在“衣食住行”方面的消费支出仅增长了2.96倍。虽然“住、行、学”的消费支出增长了8.77倍,但仍然无法抵消“吃、穿、用”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在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的过程中,“吃、穿、用”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下降是一个规律性的现象。因此,国内生产总值消费率下降的原因是居民消费中的"住房、交通和教育"支出增长过慢。中国经济运行中的问题不是有效消费需求不足,而是有效消费供给不足,即“住、行、教”供给严重不足。要有效扩大居民消费,必须着力解决“住、行、学”的供给问题。与绝大多数来自工业生产的“吃、穿、用”产品不同,“住、行、学”的主要产品主要是通过消费投资形成的,即工业经济提供的各种建筑材料、设备和技术,通过投资整合到“住、行、学”消费所需的消费对象和消费条件中。消费投资严重不足是导致住房、交通、学习等产品短缺的根本原因。因此,扩大内需的重点应该是增加消费投资。

记者:可以看出,在你眼里,扩大“住、行、学”的供给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那么,你认为这样的发展方向对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什么意义呢?

王国刚:在过去的15年里,中国已经三次提出要改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调整在具体实施中是必然的。中国的经济发展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为目标。因此,要密切关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消费结构的变化,根据消费结构的变化调整经济结构。从这个意义上说,解决“住、行、学”不足,既是当前条件下调整居民消费结构的主要内容,也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只要这种消费需求没有得到充分满足,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就不会到位。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求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经济结构、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实现“质的”飞跃。它不应该也不能在经济低增长(或经济增长率急剧下降)的情况下进行。因此提出了一个基本问题:经济增长的/0/0在本质上是由什么决定的?经济增长的/0/0本质上是由产品的供需缺口决定的。从供求关系来看,一种产品短缺的规模和程度决定了扩大这种产品生产的可能性。供应短缺的规模越大,空越大,扩大这种产品生产能力的可能性就越大。在产品供求平衡或供大于求的情况下,这类产品生产增长的空趋于零。如上所述,在“住、行、学”方面,我国仍然存在严重的供给不足。与此同时,在调整消费结构的过程中,城乡居民在“住、行、学”上的支出无论是绝对数量还是比例,都将远远大于在“吃、穿、用”上的支出。就消费需求而言,如果中国经济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以接近两位数的速度增长,主要是由“吃、穿、用”驱动的,那么在未来30-50年内,解决“住、行、学”的短缺将成为支撑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生产的目标,也是中国各种经济政策的重点。如果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政策在过去60年里一直以“吃、穿、用”为重点,将成为在推进温饱小康进程中积极解决“住、行、学”不足的基本政策。这对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特殊的意义。

需要指出的是,通过扩大消费投资解决“住、行、教”短缺的过程,也是城市化的过程。如果中国在1950年到2000年的50年里主要通过工业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那么在接下来的时期,在积极推动“住、行、学”短缺格局转变的过程中,中国将更多地通过城市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这是因为只有通过城市化带动工业化和工业化促进城市化的互补机制,才能有效保障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实现消费结构快速升级和全面小康社会。

记者:既然我国“住、行、学”的供给还存在诸多不足,如何改变这种状况,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王国刚:要解决“住、行、学”的短缺,我认为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第一,提高消费投资增长率。就长期发展而言,扩大内需的重点在于提高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但目前要区分生产性投资和消费性投资,有效调控生产性投资,适度放松消费性投资调控,力争使各项消费性投资增速至少不低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第二,加快城市经济产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教育经济、文化(包括影视、娱乐等。)经济、医疗经济、养老经济、旅游经济、总部经济、设计开发经济、房地产经济、物流航运经济、金融经济、商业经济、会展经济将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应采取措施加快其发展。第三,发展中心城市经济圈。中国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不仅会导致人们观念、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还会导致城市管理体制和机制、行政区划关系、经济区域关系以及相关政策和制度的深刻调整。发展中心城市经济圈是协调各种矛盾的重要机制。关键是通过交通建设(尤其是城市轨道交通)打造一小时经济圈,以便捷的方式满足工薪阶层在通勤、住房、交通、学习等方面的需求。第四,鼓励民营经济投资城镇化。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住、行、学”服务体系,需要制度和机制的创新。由于仅限于国有经济部门,很难完全满足需求,需要充分发挥私营经济在灵活运用市场机制中的作用。因为大部分城市经济行业的单个项目投资额低,只要制度有保障,民营经济更容易进入。第五,推进金融业转型升级。在城市经济发展中,金融服务原有的功能将继续发挥,但直接服务于居民理财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将显著增加。同时,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将成为金融创新的重点,金融监管的理念、方法和手段也需要适应这种差异化发展。

标题:王国刚:扩大“注行、学”供给 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地址:http://www.fozhu315.net/fhxw/6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