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80字,读完约4分钟

在李克强副总理对西班牙进行正式访问期间,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介绍了中欧金融合作的情况。

中欧建交30多年来,政治互信不断增强,经贸关系不断发展,为双边金融合作奠定了坚实的政治经济基础。中欧建立了多层次的货币金融政策协调对话机制,为双方金融机构创造了良好的合作环境。在国际金融危机特别是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背景下,进一步推进中欧金融合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克服困难,中欧金融合作对于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巩固世界经济复苏具有重要意义。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对欧洲产生了严重影响。2009年,欧盟经济收缩4.2%,失业率上升至9.5%。在冰岛金融危机之后,2009年底爆发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让欧洲经济雪上加霜。

自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欧领导人频繁会晤,讨论危机应对计划。中国政府派出贸易投资促进团赴欧洲采购货物,签署了一系列重要的贸易投资合同,涉及航空、核能、金融、环保等多个领域。中国领导人多次向欧盟和欧洲国家领导人表示,中国坚决支持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采取的措施,并明确宣布不会减持欧元债券,支持欧元稳定。

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2010年1月至11月,双边贸易额达到4338.8亿美元,同比增长33.1%,比金融危机前的2008年同期增长10.4%。年贸易额预计将达到4700亿美元左右。

第二,加强政策协调。中欧金融合作将有助于推动全球治理结构改革。

欧盟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经济体,中国是增长最快的最大发展中国家。加强中欧宏观经济和金融政策协调,有利于维护中欧乃至世界经济金融稳定,推动全球治理结构改革。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在全球经济治理最重要的平台二十国集团(G20)上,中欧加强协调与对话,共同推动建立世界“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框架,推动国际机构、金融部门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在国际机构改革问题上,欧盟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份额和治理结构改革做出了切实贡献,促进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在金融领域改革方面,中方和欧方共同参与制定了金融领域核心改革政策和金融监管及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标准。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问题上,中国愿与欧方加强研究和探讨,共同努力完善国际货币体系,从根本上维护全球经济金融稳定。

第三,实现共赢,深化中欧金融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近年来,中欧金融机构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大,中欧货币当局和监管当局也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中欧金融资本直接进入对方市场投资入股,促进了市场一体化的不断完善。经过多年的发展,欧洲金融业在机构管理、市场开发和金融服务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欧洲金融资本的进入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验。中国银行(601988)经历了内资重组、上市重组,资产质量和抗风险能力不断提高。它经受住了金融危机的冲击和考验。一些银行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寻求与外国金融机构的合作。

欧元和欧洲金融市场是国际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中国外汇储备最重要的投资领域之一。按照分散化、去中心化的原则,将外汇储备投资于欧元区政府债券,不仅有利于维护欧洲金融稳定和国际金融稳定,而且可以获得合理的投资回报,有利于我国外汇储备的整体安全、保值和升值。

下一步,中欧金融机构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合作:一是继续为双方贸易投资提供融资安排;第二,根据新的全球金融监管改革框架,我们努力寻求业务重组、优化利润结构、增强资本实力和完善风险分担机制方面的合作;三是积极尝试金融工具的研发和创新,开发符合中欧市场需求的金融套期保值工具;第四,发展“三农”、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区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转移等投融资合作。

目前,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而欧洲实体经济的增长仍有坚实基础。中欧应进一步推动金融机构之间的宏观经济和金融政策协调与合作,克服困难,实现共赢。

标题:易纲:推进中欧金融合作共克时艰实现共赢

地址:http://www.fozhu315.net/fhxw/5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