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75字,读完约3分钟

把政府做不到、做不好、但又适合社会力量做的工作尽可能多的交给政府,并给空更大的空间让社会力量参与

十二五期间离职。作为中国民政系统的“一把手”,李目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如何践行“民生”二字的新内容。

老龄化程度加深,社会收入差距因财富不断集中而拉大,物价上涨带来居民生活成本的逐步提高...一系列单纯依靠经济增长难以解决的新问题的出现,使得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收入分配改革等带有浓厚民生色彩的政策措施在十二五期间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2010年10月中共中央提出的“十二五”规划草案中,“民生”被赋予了这样的地位。

这种定位无疑会给“以民为本”的民政系统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发展机遇。《财经周刊》记者注意到,2011年,民政部在应对老龄化社会和慈善事业方面行动频繁。

先老后富的社会现状,关系到每一个普通中国居民能否实现“老有所养”,每一个微家庭的养老困境都已经组装成一个社会问题;慈善是部分中国人先富起来后调整社会财富分配格局的一种可能方式,因此成为舆论焦点。同时,这两个方面也是民政部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参与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调整的重点。

为此,《财经周刊》在今年“两会”前夕,就中国老龄化社会日益严重、慈善事业蓬勃发展等问题,采访了民政部部长李。

解决养老服务体系问题

谈到“老龄化”,李首先向记者提供了一系列悲观数据。目前,中国老年人口众多,60岁以上老年人口1.6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2.5%。预计2014年超过2亿,2034年超过4亿,2054年超过4.72亿;与这些数字相对应的是一个大规模的空巢家庭的存在。

目前,中国areas/きだよ/nest城乡50%以上的家庭,甚至一些大中城市高达70%,约有4000万老年人留守农村,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这表明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在历史上日益弱化。此外,随着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家庭和社会的负担越来越重,这反映在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的抚养比上,分别为11.6%和17.97%。

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中国的老龄化进程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形势:先老后富。这意味着我国很多老年人面临着原有单位福利制度解体和现行社会保障制度滞后的双重困境;但城乡发展不平衡,城市化加速发展,很可能导致很多农村老年人陷入“无养老”的困境。

十二五初,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现状是,现有的社会养老服务在总供给、资金投入、社会分配、服务水平、政策执行、监督管理等方面明显滞后。"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李对说道。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标题:李立国:慈善事业法已提上全国人大立法计划

地址:http://www.fozhu315.net/fhxw/40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