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副对联为什么“这么贵”?对联好坏谁说了算?
诗酒杏花村征联“万元奖金”引争鸣
山西杏花村酒搞了一次全国征联,一等奖的一副对联奖金一万元。这自然相当吸引眼球,无论是对联圈子,还是社会各界,人们都想看看这么贵的对联“长什么样子”。
六千年底蕴传承,更兼融一河之萃、五谷之精,终化绵甜中国味;
九万里清香弥漫,问何处春意最浓、乡愁最炽,首推诗酒杏花村。
没错,正是上面这副应征联,奖金一万元。
也正是这副联,最近引发对联文化界的争鸣,甚至“出圈”到了社会上——
“中国年·诗酒杏花村”迎新春海内外征联大赛颁奖典礼暨作品分享研讨会,刚刚在山西太原举办。这副“一万元对联”的作者曹文献先生也来了。座谈会上,大家充分肯定了本次征联活动的成功运作,达到了预期目标。但也出现了个别的不同声音。
比如,评论家金锐点评道,这是一副中规中矩的对联,气势很大,基本也把主办方喜欢的内容写全面了,上下联的安排明显也各有偏重。上联写酒的酿造工艺,下联从酒本身升华到情感层面,“春意”“乡愁”都能贴合春联的主题。如果只写到这里,虽然未免太过套路,但也可见作者用心。可惜上下联的最后七个字有点儿败味。文学作品不是广告语,把口号式的语言不加掩饰地直接写出来,会让整副对联都打了折扣。
对于这一争议,研讨会上,与会者以“对联的实用性和文学性”为题展开了讨论。
对联艺术评论家 金锐
这次征联整体来讲评的还是不错的,我们不看个别的联作,看整体的审美,还是在线的。只是我们有的时候过于向主办方向这个要写的题目去妥协了。
文学之所以称为文学,首先要文从字顺,然后要吟咏性情,如果没有吟咏性情,称不上文学,或者说不能称之为优秀的文学。
其实大家都有一种误区觉得文学性和实用性是对抗的,其实并不是这样,文学性它对应的是文学价值不高,实用性对应的是实用价值不高。而并不是实用性价值越高,文学性价值就越低。同样也不说明文学性越高实用性就越低。很多写不好对联的,他不去思考自己的问题,而是故意混淆这个概念,导致很多写对联的人被带偏。
而实用性也并不是永恒的,它是跟使用者息息相关的。我们说“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此联实用性非常强,生意上可以用,但它是一种普通的小商店用的,马云肯定不会用,或者说儒商肯定也不会用。实用性是因人而异的,反而文学性是永恒的。好的作品,文学价值高的作品,几百年上千年传承,无数人评判,可能风格也有所不同,但它的文学价值是恒定的。所以这跟我们的理解是相反的,文学性是永恒的,实用性反而是因人而异的。
一等奖获得者 曹文献
不是含蓄就一定好,直白就一定不好。好与不好要根据语境来判断,从杜牧开始,汾酒杏花村就是中国酒文化的象征,在当代也是白酒行业的一面旗帜。在这副获奖联中,我用“首推诗酒杏花村”把这份情感直白地表达出来。
有些地方可以含蓄,但在这里含蓄不见得好。诗酒杏花村发起征联带有企业扩大自身影响力的目的,若是局限于小圈子的审美,去含蓄蕴藉,老百姓听不懂,征联就失去了应有的效果。
对联杂志编辑 雍容
美是文学的最本质追求。所以我们谈一个作品的文学性,就是谈它的审美性。之所以我们今天的议题文学性会和实用性起冲突,是因为如今所常见的实用性对联过于口号化、同质化,情感缺失,造成了审美疲劳和审美匮乏。所以我们在提倡文学性的时候,倡导的是避免同质化,尽可能进行多样性的审美探索。
对联杂志记者 刘泓
我认为对联的实用性和文学性并没有高下之分。作为参赛的对联,其实本质上是为厂家服务。征联比赛和平时练笔是不一样的,不能单单从文学性入手,而应该从商家和对联一体的角度考虑,做到实用性和文学性很好地融合。
山西杏花村酒企业代表 马晓军
作为这次活动的主要策划,我的看法是:其实就是把企业的品牌、企业的文化宣传和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这个过程中确实存在文学的艺术和实用主义之间的矛盾。企业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想要扩大企业的品牌影响力,甚至有的企业希望越直白越好,只要让品牌的名声扩大出去就好。我们做文化活动策划,就是想让文化艺术把企业宣传包裹起来,显得不那么直白。我搞电视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让企业的宣传更具文化性,让文化服务于企业,所以我们经常是在中间寻找平衡点和契合点。今天研讨的话题反映了两方面的需求,我们做文化工作,就是要从文化本身出发,把文化的东西赋能于文旅市场或者企业营销。
山西本土文化界人士 石磊
一等奖对联下联一开始就写了杏花村酒的清香和对乡愁的寄托,在这个基础上点出“首推诗酒杏花村”。“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一千多年以前的渔樵问答式提问已经把诗酒杏花村浓缩成了一种文化符号,所以“首推诗酒杏花村”放在这里恰如其分。
对联是文学,但文学不一定要仙气飘飘,“高人一等”。
诗人、楹联家 吴世超
我们可以看到,小圈子文化和大众文化是有冲突的,这就是争议所在。曹文献先生之所以写诗酒杏花村说“绵甜中国味”,前文中都有铺垫。单拿出来像是在喊口号,但经过层层铺垫以后,你会发现人家并没有随口去写这个口号,而是一步一步递进加深这个感情的。
需要强调的是,实用性和文学性、小圈子和大众,要怎么样服务于企业、服务于社会,这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难的一点。诗写得好联并没有什么了不起,最重要的是能不能服务于自己的生活,让受众感知到你的艺术魅力。
媒体人、作家王胜观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有一个思考维度,那就是“东家意识”,这是一个前提。也就是征联产品是一个企业、商业或特定单位的定向产品,完全不考虑主家需求大概是行不通的。比如您家保姆做饭,您想吃面条,但保姆说,饺子更香,做饺子吧!——结果是保姆被辞了,饺子也做不成了!
我们征联道理一样。如果不考虑主家需求,那就没有下次了。所以说请你们文人组织征联,文学性一定得考虑,但是得“戴着镣铐跳舞”。“小众文学”被适当挤压也属正常,因为这毕竟不是微信群里天马行空的练笔。当然,应征体的优秀作品历史上也很多,打通了小众大众壁垒,主客皆大欢喜——这自然对写家的要求就更高了。
小结
最后,大家一致认为,当今网络时代是有流量密码的,企业征联谁也不想悄悄密密的。本次有反响乃至有争鸣说明活动有价值,是一件好事情。与会者在探讨应征对联的实用性和文学性、小众和大众的关系的同时,也都倡议对联文化应该走出书斋,服务企业、服务时代、服务社会经济。
标题:这副对联为什么“这么贵”?对联好坏谁说了算?
地址:http://www.fozhu315.net/fhxw/40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