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43字,读完约4分钟

目前,中国经济处于各种矛盾之中:既要应对高通胀,又要保持经济增长;既要调整结构,促进转型,又要兼顾产业发展和就业问题;要改革人民币汇率机制,保持外向型经济,吸引外资等等。当前经济中的许多矛盾都与两年前的“4万亿”刺激计划和过去两年超过17万亿的贷款密切相关。现在要解决的问题是为过去的“政策放纵”买单。

如何在兼顾中国未来长远发展的同时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如何从战略上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寻找复杂矛盾的解决方案?在建设性的公共政策选择方面,经济学家和官方智库缺乏有效的建议,只能进行一定程度的理论和学术讨论。

例如,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前成员余永定认为,中国目前的通胀是成本驱动型的,而不是需求驱动型的,因此应对通胀不能仅仅依靠收紧货币供应。他的建议是允许人民币升值,尽量减少对外汇市场的干预,进一步放开人民币汇率制度。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所的周其仁教授认为,中国通货膨胀的根源在于过多的货币被动投资。控制通货膨胀,必须从钱入手,收回太多的钱。他认为,央行货币政策的长期目标是保持货币稳定。另外,他反对用行政手段控制价格,认为这可能演变成一定程度的反商反服务倾向。

另一位北京大学教授宋国青似乎对通胀形势持乐观态度。他认为,即使今年上半年cpi不下降,下半年也会很快下降。在他看来,目前收紧的监管已经结束,监管政策应该改为微调。如果紧缩政策被推得更平,监管就会过度。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更强烈地认为,中国目前的宏观政策存在“超调”的危险,即紧缩政策将导致经济同比或环比增长率超出政策能够控制的范围。他认为,由于决策者和市场判断宏观政策松紧的逻辑不同,如果继续紧缩政策,就会出现市场担心的“超调”。虽然他没有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但很明显,他同意停止收紧,甚至再次放松政策。

经济学家樊纲认为,货币过度是造成通胀压力的重要原因。政策方面,中国要提高货币效率,加快货币操作,逐步降低准备金率,使中国经济逐步回到相对平衡的轨道。

耶鲁大学的陈志武教授认为,要控制中国的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应该通过不同的工具来实施。当经济过热时,不要使用量化工具,如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而要使用更多的价格工具,如提高利率。同时,中国不应该使用行政手段来调节价格。

清华大学教授、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认为,抑制通货膨胀应从财政政策入手,如降低企业劳动就业税、减少“五险一金”、减少政府干预、用财政资金支持企业等;在货币政策上,李稻葵支持加息以改变负利率,支持央行通过灵活手段恢复流动性。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泽强烈反对进一步收紧政策。他认为,目前紧缩的货币政策对结构性通胀的作用有限,反通胀措施会削弱经济增长的动力。未来加息政策不大,下半年经济放缓,中国甚至要降息。

但在我们看来,这些建议并不能从根本上应对中国经济面临的复杂局面,而且局限于中国国内市场,要么着眼于一端,要么着眼于另一端。所有的政策建议其实都是“两头堵”,但任何一个都有可能结局不好,付出太大的代价。怎么办?作为长期从事中国战略研究的独立智库,安邦研究团队认为,中国有解决这些矛盾的办法。

最终分析结论(最终分析结论):

安邦首席研究员陈功指出,中国的经济问题有可能从境外找到解决办法,即中国以4000亿美元启动非洲“马歇尔计划”——用金融战略促进人民币和中国商品流向非洲市场!这样既能有效缓解国内通胀压力,吸收更多货币,又能充分利用中国过剩产能,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详见即将发布的安邦战略观察253号)。

标题:陈功:建议推出4千亿美元中国版“马歇尔计划”

地址:http://www.fozhu315.net/fhxw/3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