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871字,读完约7分钟

误解和误读总是不可避免的。作为一个媒体人,人们能做的就是尽可能清晰准确地表达出来,尽量用别人能理解的语言向公众提供最接近事实的事实。

1月6日至11日,又一年的北京图书订购交易会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行。凤凰卫视采访总监闾丘露薇1月9日就新书《无事》举行了新闻发布会。1月7日,出席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举办的“这就是中华民国”论坛后,贾主任与刚刚回国的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共同交谈。

与《闾丘露薇访谈笔记》(2002年)相比,我已经着手(2003年),《行走中的玫瑰》(2005年)和《行走中的玫瑰》(2006年),“不管怎样”有一些转换的意义:“当我在2003年被冠以‘战地玫瑰’的头衔时,我已经

闾丘露薇梳理了2008年至2010年具有代表性的新闻事件。她试图通过这本书告诉大众:“偏见不分地域、种族。偏见来源于掌握了多少信息,使用了什么思维模式。很多时候,有了好的出发点和好的意图,偏见也会产生,因为是先入为主的立场阻碍了个人以开放的心态获取更多的信息,甚至抵制那些与自己观点不一致的观点。说真的,他们会质疑那些提出这些观点的人的意图。”

从上海到深圳,然后到香港

“如果不是生在上海,我肯定不会这样。”

闾丘露薇于1995年正式移民香港。97年回归后的第十年,她“真的觉得自己是香港人”。她不怕明确表达自己对香港的身份,虽然要背负“自称香港人以示优越感”的罪名。在微博首页的个人描述中,这种城市身份表达的更为贴切:“上海土生土长,香港实现理想,成为媒体人,相信噪音不可怕,沉默更可怕。热爱新闻,热爱互联网。”

闾丘露薇高中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附属高中。当时他和同学联合赶走了一个英语水平不太高的老师——对方是校长的亲戚。中学时是青年报学生记者团成员。1988年,当闾丘露薇被复旦大学录取时,他选择了哲学而不是新闻,这当然与那个时代的文学热有关。高中的时候,我整天抱着龙方,《第三波》和弗洛伊德,“好像听懂了”。当时我也接触到了大量的交响乐,但是当时记忆深刻的作曲家的名字现在都忘记了。

“很多时候,为什么有人觉得这个地方先进?所有的高级来源都是因为它更早掌握了信息。很多时候,所谓落后是因为信息的偏差和差距,导致这个地方的情况没有得到改善。上海当时领先。”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上海,闾丘露薇同学的许多家庭都有海外亲戚,这使得这座城市比中国其他城市更具知识性和流动性。

我妈妈在深圳做生意。在她的建议下,闾丘露薇于1992年大学毕业后去了深圳。这个曾经的渔村仍然从闾丘露薇相对丰富的信息中受益匪浅。接收海外电视的天线在当时的深圳非常普遍。当闾丘露薇每天晚上9: 30下班回到宿舍时,他会准时看香港电视台的英语电影。

新移民城市的开放和信息的相对丰富让闾丘露薇对深圳恶劣的生活条件漠不关心,这让她在讨论与“蚁族”有关的“第二代农民工”和20多年后的“富士康事件”时也有同感:“作为一名90年代初的深圳农民工,我能理解自己。当时我月收入在300元,能负担电影、大排档等娱乐。但是现在,在大城市一部电影需要五六十块钱的情况下,哪怕一个月能赚两千块钱,这些工人还能维持什么样的生活?”

1995年,他移民到香港,那里的信息比上海更发达。闾丘露薇曾在香港通信电视中天频道和tvbs短暂任职。1997年进入1996年开播的第一批记者凤凰卫视,在浸会大学攻读大众传播硕士的同时带着刚出生的女儿。第一个节目“时事快车”开始给闾丘露薇带来世俗的名声。同时还主持过《经贸周刊》、《WTO商机》、《论财经》、《时代》主编等专栏。凤凰卫视提供的免费平台造就了包括闾丘露薇在内的一大批明星记者和主持人,但她在传播电视中天频道上接触到的行业精英和优秀设备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进入新世纪以来,闾丘露薇已经熟悉了那些专业简历:2001年,美国在阿富汗打击塔利班,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在阿富汗腹地喀布尔采访的中国女记者,之后两次前往阿富汗;2003年3月,伊拉克战争爆发,她成为第一位在巴格达采访的中国女记者。第二个月她回到了巴格达,半个多月后,她直接在北京袭击了非典。

从报道到思考,从记者到公民

对免费信息的追求和分享贯穿了闾丘露薇流浪不同城市的职业轨迹。2005年,她被大陆门户网站邀请开始写博客。“结果是不可接受的。除了博客的互动性,最重要的是发现文字可以帮助你锻炼思维。”

2006年7月,她获得著名的尼曼奖学金,前往哈佛大学学习一年。2007年5月,她和美国的朋友创办了一个新闻网站“1511部落”,并重返凤凰卫视,这使她获得了成功。博客、微博、报纸专栏和哈佛一年的留学经历已经成为闾丘露薇全新的起点。

“我要感谢我的家人,因为他逼我花一年时间,放下工作,回到校园。”哈佛让闾丘露薇在一年之内克服并超越了新闻工作者共同的职业瓶颈。“我在校园里一年读的书可能是我这十年做记者生涯读的书的几倍,也算是弥补了我这十年机会主义的停留在事物表面。现在在家人的监督和示范下,虽然回到了一个不能看书的环境,但还是能保持这个习惯。”邓秋承认是丈夫让他养成了读书的习惯。

哈佛大学是美国中国研究的重要城市之一。然而,在哈佛读书时,闾丘露薇在2007年的校报上写了一篇文章,专门批评了著名的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认为该机构“更多地停留在过去”。中国的研究远不如那些商学院的教授。从经济角度来说,他们让大家看到了今天的中国。”

“尼曼奖学金”课程有一年的小说写作课,每周写一本英文小说。有一次,一个尼泊尔同学写了一个故事,里面穿插了很多国内的政治派系斗争。闾丘露薇非常喜欢这部小说,认为“一个普通的家庭故事可以反映尼泊尔的社会和政治现实”,但那些美国同学对这部小说的评价很低。“他们不在乎与他们无关的大背景,但能打动他们的是具体个人的经历。正因为如此,如果你打开《纽约时报》,看到关于中国的报道,大多都是从一个人的故事开始的,也就不足为奇了。”

小说写作课堂上的这些理解和接受上的差异也让闾丘露薇深深明白:“误解和误读总是不可避免的。媒体人能做的,就是尽可能表达清楚,尽可能细节准确,尽可能使用别人能理解的语言,为公众提供最接近事实的事实。”

哈佛的许多外国同行来中国报道北京奥运会。通过他们,闾丘露薇对在华外国记者这一特殊群体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中外新闻观点和价值观的差异有了更透彻的了解。近年来,在逐渐从国际新闻转向更贴近同胞生活的国内新闻后,与《华盛顿邮报》驻北京记者潘交换了一些采访信息,潘也通过接受了凤凰卫视老板的专访。“菲尔面试不是面对面聊天那么简单。他要求至少在我们办公室呆一天,甚至参加公司高层的例会。”

可以说,在哈佛待了一年后,闾丘露薇拓宽了凤凰卫视明星记者和主持人引以为豪的“中国视角”。如今,闾丘露薇越来越具有公共知识分子的气质,她永远不会忘记新闻专业主义。闾丘露薇不否认她享有凤凰卫视带来的声誉,但她也保持着一颗平常心。她在尽可能陪伴13岁女儿的同时,除了新闻真实、程序正义等重大问题外,还通过写博客、微博、专栏等方式回馈社会,因为“分享是个好主意”。

标题:闾丘露薇从记述到思考

地址:http://www.fozhu315.net/fhxw/12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