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03字,读完约4分钟

两个不同的世界。

作为中国银行(601988)英国分行的总经理和中国银行(英国)的CEO,正在美国留学的齐格博士是近年来为数不多的在海外经历过中国金融业快速变化和艰辛的人。

“那时,做生意非常困难,”齐格向我们的记者回忆起最初的情况。“大部分都是中国企业,只限于依靠一两个大客户。”然而,近年来,齐格感觉到中国金融机构的海外业务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对在当地开展业务的认可显著增加。

齐格于1993年加入中国银行美国纽约分行。2004年,他从纽约分公司副总经理一职晋升到伦敦分公司总经理一职。他向记者回忆,当时中国银行在伦敦的资产是20亿英镑,而在过去的6年里,他所负责的资产飙升了6倍,达到120亿英镑,公司业务的多元化发展也取得了质的飞跃。该公司过去还专注于伦敦中国银行的企业业务和零售业务。齐格上任后,他调整了战略,将公司业务和零售业务并重。

齐格仍然清楚地记得两年前温家宝总理访问伦敦时与他的一次谈话。当他向温总理汇报,在业务大幅增长的情况下,中国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几乎为零时,温总理非常高兴。一边笑,他一边转头去找央行副行长胡小莲,大声说:“你现在应该高兴了吧!”

不是什么

“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我们的优势是什么?”齐格说,“这是做其他银行做不到的事。那是中英经济交流的桥梁。”中国银行秉承这一原则,摆脱了过去有人可以做任何业务的被动局面,而是根据需要招聘任何类型的人。六年前,员工人数翻了一番,达到300人,员工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中层管理团队都是从国内派出的,现在一大半都是本地招聘的。

相比几年前占总业务90%以上的一两个中国客户,现在中行在英国的本地化业务和传统的中国公司业务各占全国总业务的一半,客户数量也大幅增加。此外,虽然业务有所增长,但不良贷款率几乎为零。

在谈到中资银行通过并购快速发展时,齐格表示,中行不排除并购,但在这方面一直持谨慎态度。他强调,中国金融机构进行海外收购的时机尚不成熟。“买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他说。

他指出,第一,文化差异太大;第二,管理水平不如别人,尤其是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中资银行集团要想海外并购,首先要加强海外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如果整个公司治理机制没有达到这样的标准,还不如不收购。

金融危机与机遇

在齐格看来,始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也是“由于”中英经贸关系的加速和中国经济的崛起。

一向谨慎的齐格也指出,金融危机给中资银行带来的“机遇大于挑战”。

当地银行贷款能力因流动性减弱而下降,存款客户因信誉下降而流出。中资银行成为这一变化的受益者,甚至客户也变得繁荣起来。

与地方银行相比,中国银行的业务在金融危机后没有萎缩,而是快速增长。

中国银行在伦敦的业务规模扩张速度快于预期,以至于几乎来不及做。

目前欧洲各大跨国公司已成为中行客户。

因为中资银行受危机影响较小,又因为对中资投资的兴趣和风险共担的内在需要,很多大公司愿意把中行当作关系银行来处理企业的各种融资需求。

“在过去,这是不可想象的,中国的银行甚至很难被这些大公司考虑。”葛奇说。

中国式监管显示优势

除了业务顺利之外,齐格更高兴的是,在当地监管壁垒一再收紧的情况下,中国银行还获得了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fsa)对其伦敦分行和子公司的流动性豁免。很少有外资银行在英国获得过这种优惠待遇,这意味着中行在拓展业务时受到的资金约束会比其他外资银行少。

齐格表示,金融服务管理局对流动性豁免的批准主要取决于三个条件:银行的运营和管理、总部提供充分信息的能力以及母国监管当局提供所需监管保护的能力。

他说,中国监管机构的监管水平有所提高,符合国际标准,这使得东道国监管机构对中国银行的认可也有所提高。

“是金融危机让外界开始以新的眼光看待中国监管机构,”齐格表示。“他们发现,事实上,中国的监管要求比国际公认的要求更严格,比如贷存比要求。”

齐格认为,由于监管的同质性,中国金融机构未来在欧盟市场发展的机会非常大;银行整合现有欧洲业务资源实现集约化发展也将是必然趋势。

他认为,中资银行在欧美有很多分支机构,要特别注意国际化,避免浪费资源。在做海外业务时,要以对方为中心,避免内耗。

标题:亲历成长:葛奇见证中资银行渐入主流

地址:http://www.fozhu315.net/fhxw/11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