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137字,读完约8分钟

判断一个国家某一时期的经济运行情况,理论上没有科学的标准,靠的是经验值而不是一些标准参数。主要看经济增速是否突破一定范围,投资或消费增速是否超过经验值,物价水平是否持续推高等等。对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消费物价指数、生产者价格指数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的综合分析表明,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当前经济运行过热的观点,因此宏观经济政策应该逆转的观点也是没有根据的。

2011年1月2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数据的初步计算结果,其中gdp增长10.3%。在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因经济危机仍摇摆不定的背景下,中国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率,这确实是全世界关注的问题。然而,cpi涨幅已超过年初3%的目标,达到3.3%。特别是对于普通人,尤其是低收入人群,直接影响其生活水平的食品价格上涨了7.2%。1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4.6%,环比上涨0.5%;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5.5%;12月上涨5.9%,环比上涨0.7%;原材料、燃料、动力采购价格同比上涨9.6%,12月上涨9.5%,环比上涨1.1%。将两位数的经济增长率、超过3%的消费价格增长率、高水平的原材料价格挂钩,目前的经济运行属于什么样的状态?有“过热”和“不冷不热”的理论。那么,如何判断中国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呢?

简单来说,所谓经济过热,就是市场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导致的经济高增长、物价指数高的“双高”现象。在经济学意义上,是指实际增长率超过潜在增长率。总需求的这种扩大可能是投资需求或消费需求扩大造成的。其基本特征是总需求的扩大带动经济快速增长,引发物价指数全面持续上涨。

判断一个国家某一时期的经济运行情况,理论上没有科学的标准,靠的是经验值而不是一些标准参数。主要看经济增速是否突破一定范围,投资或消费增速是否超过经验值,物价水平是否持续推高等等。

gdp增长率有其特殊的背景,也在历年平均值的波动范围内

首先,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看。对1978年至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数据的统计分析显示,平均值为9.99%,标准差为2.77%。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中国gdp增速不低于7.22%,也不要认为太冷;因此,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上限是12.76%。根据以往经济波动的经验,12%以内的经济增长率不会过热。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工业化尚未完成,城市化有待进一步推进,经济增长前景广阔。城乡、地区、群体收入差距很大。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促进了长期经济增长。

2010年超过10%的经济增长率有其特殊的背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2008年中国gdp增速从2007年的14.2%大幅下降到9.6%,下降了4.6个百分点,2009年进一步下降到9.1%。在此期间,实施了积极的措施来扩大国内外需求,因此2010年两位数的高增长只是其中之一

“货币超调”引发cpi增长,需要谨慎对待

从消费物价指数的增长来看。在经济危机期间,为了防止经济快速下滑,中国与其他国家一起采取了积极的货币政策,释放了大量的流动性。以新增贷款为例,根据央行的数据,2008年至2010年的三年间,新增贷款总额分别达到4.83万亿、9.60万亿和7.92万亿。随着大量流动性的释放,中国面临着所谓的“货币过度”问题。流动性过度释放和货币过度发行确实使我国面临更大的通胀压力。但根据历史数据,1978年至2010年的32年间中国cpi平均增长率为5.4%,因此2010年3.3%的cpi增长率不能作为判断经济过热的依据。而且,即使是中国的货币过剩问题,也要辩证看待。

在中国转型时期特定的金融体制环境下,“货币过度”是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前提。转型期中国的金融抑制,特别是利率和汇率管制导致的利率和汇率低估,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导致流通速度缓慢和货币需求过剩的问题。如果这种制度环境继续保持,那么就没有必要担心高m2/gdp带来的潜在通胀风险。相反,它是低估利率和汇率的金融约束下经济均衡的体现,有利于实现经济快速增长。但与此同时,中国的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正在逐步推进,金融抑制的制度环境正在发生变化,因此可以预计,在这个过程中,货币流通的速度将逐步加快。在肯定过去高m2/gdp比率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同时,也要充分注意随着金融抑制制度环境的逐步改变,控制货币增长,抑制潜在的通胀风险。

当然,尽管中国cpi总体增长温和,但其结构性问题应该得到重视。2010年,cpi虽然只上涨了3.3%,但食品价格上涨了7.2%,不可小觑。究其原因,是中国目前的收入分配结构存在严重问题。目前我国基尼系数接近0.5,说明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低收入人群对粮价上涨非常敏感。2010年,cpi的上涨是由于食品价格的最高涨幅。此外,2010年,热钱频频炒食品,造成“蒜你”、“豆你打”、“姜你军”等严重问题,因此,要充分关注民生关切,尤其是食品价格过度上涨对普通百姓尤其是低收入群体生活的不利影响,并尝试通过价格补贴的方式对冲价格上涨对这些人群的影响。

因此,从价格角度来看,3.3%的cpi涨幅不能作为判断经济过热的依据。但背后的流动性因素和物价上涨的结构性问题也不容小觑。在关注这些问题以防止通货膨胀的同时,相关政策调整也要注意政策的连续性以保证增长,而不是盲目逆转宏观政策。此外,仅仅依靠宏观货币财政政策的调整来处理这个问题是远远不够的。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居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居民收入分配改革,提出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的原则。因此,可以预计,随着未来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人们对物价上涨的承受能力也会上升,实证数据显示,我国cpi的长期平均涨幅在5%左右,因此本文认为未来将cpi调整为4%更为合适。

Ppi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仍在合理范围内

P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作为反映一定时期内所有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水平变化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字,也可以作为考察通货膨胀程度和经济是否过热的参考指标。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1978年至2010年的32年间,中国ppi的年均增长率为4.7%,标准差为6.9个百分点。2010年ppi增长5.5%,不仅在可接受范围内,也接近中国ppi增长的长期平均水平。所以从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的运行来看,经济并没有过热。

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导致中国经济运行几次过热,因此它是我们判断当前经济运行状态的重要指标。我国固定资产投资长期平均增长率为21.4%,标准差为13.0%。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只要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不超过34.4%,就不能判断经济过热。“十一五”期间,虽然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从2006年的23.9%提高到2009年的30%,但增速仍在不断上升,但即使高点接近可承受上限,也仍在可承受上限以内。“十一五”期末的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降6.2个百分点,呈现出快速回归长期平均水平的态势。因此,即使从经常导致中国经济过热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来看,2010年中国经济运行也没有过热。

对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消费物价指数、生产者价格指数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的综合分析表明,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当前经济运行过热的观点,因此宏观经济政策应该逆转的观点也是没有根据的。虽然中国目前的经济运行存在一些问题,如上面指出的问题,但鉴于宏观经济运行,特别是经济增长可能带来的不可估量的风险和损失,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是扭转宏观经济政策,而是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在平稳过渡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辅以收入结构调整等结构性措施,解决制约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深层次问题。

(作者是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北大博士生)

标题:中国当前的经济属于哪种状态

地址:http://www.fozhu315.net/fhxw/10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