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684字,读完约12分钟

十二五规划是第二次转型改革的关键五年,对未来10年、20年科学的公平、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长期担忧大于近期担忧。我们需要清楚地估计到,发展方式转变有两种前景,我们应该高度警惕可能出现的不利后果

中国正处于走向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的历史转折点。从改革开放的进程和趋势来看,至少应该包括两大转型改革:第一次转型改革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启动的经济体制改革,突出特点是改变生产关系,扩大经济总量;第二次转型改革是从现在到未来的一个时期,其特点是改变经济结构,增加总消费。在第一次转型改革中,中国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十二五规划是第二次转型改革的关键五年,对未来10年、20年科学的公平、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

“十二五”是处于历史转折关头的关键五年

笔者认为,判断“十二五”规划的历史地位非常重要。从中国第二次转型改革的大趋势来看,“十二五”是一个关键的五年期,具有历史性转折。为什么这么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

发展性消费需求的历史性变化和快速增长已成为中国历史性转变的基本需求。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000美元,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以人类自我发展为主要目标的新的发展阶段。在人们的衣食住行需求得到初步满足后,以人自身发展为主要目标的发展型需求成为全社会的主要需求,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例如,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推进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以服务业为主导产业,优先考虑环境作为发展的基本需求。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需要看到:一是“十二五”期间,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非常突出,强调中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要充分认识新的发展阶段的阶段性特征,从而看到未来5-10年中国发展型消费需求变化的总体趋势;二是消费升级进入重要阶段;第三,居民消费升级已成为总体趋势。

公共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和公共产品的短缺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在生存阶段,私人产品严重短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由于人们对发展型消费需求的全面增长,公共产品短缺已成为日益突出的矛盾。因此,不仅要强调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主要矛盾没有改变,而且要清楚而充分地看到,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内涵已经开始发生重大变化,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已经从生存需求转变为以人自身发展为重点的发展需求。也就是说,公共产品的短缺取代了私人产品的短缺,成为新的发展阶段的突出矛盾。因此,要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尽快改变公共产品短缺的状况,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调整基本公共服务范围。总的来说:一是中国进入了公共物品短缺时代;第二,经济增长“一帅遮百丑”的时代已成历史。

缓解和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社会需求明显加快。社会各界对收入分配改革方案的出台极为关注。笔者的理解是:一是要尽快提高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改变居民收入低、劳动者报酬低的状况,明显扭转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第二,要尽快改变“gdp主义”的发展方向,实现从国家财富优先到人民财富优先的转变。改革开放之初,在社会成员普遍贫困的背景下,出现了“国家财富优先”的历史需求增长。这是因为如果不增加国家的经济总量,很难解决数亿人的贫困问题。改革开放30年,继续实施“国民财富优先”发展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国民生产力增长优先,增速快于居民消费能力增长,导致社会总需求不足;第二,国家财富优先容易导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失衡。比如人为降低劳动力成本导致贫富差距扩大。

在内外环境深刻变化的背景下,今天的中国面临着30年来从未有过的各种新挑战。例如:

经济增长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从投资出口大国走向消费大国的前景不是很明朗;

经济矛盾和社会风险明显增加,快速增长掩盖下的经济社会问题逐渐凸显;

发展理念和制度条件受利益制约,转型改革难度明显加大;等等。

有两个前景需要清醒地估计

十二五期间,中国正处于第二次转型改革的十字路口,长期关切大于短期关切。我们需要清醒地估计到,发展方式转变有两种前景,要高度警惕可能出现的不良后果。

发展前景好:一是历史变化趋势明显,只要跟风就能成事。二是整体思路清晰,目标主线明确,总体要求也清晰。《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扩大消费需求是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的消费潜力,逐步使中国国内市场整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第三,需求结构的变化和社会压力与权力的形成。

灾难性后果:一是增速大幅下滑;二是社会风险显著增加,物价上涨伴随着社会矛盾,社会风险因素增多;第三,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明显增加。所谓“中等收入陷阱”的本质是,当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时,由于发展模式的不当或错误选择,经济增长将长期低迷甚至停滞。

实现良好发展前景的关键在于发展方式从经济总量导向向国民收入导向的转变取得实质性突破。而且由于内外环境变化的制约,这种突破的初步实现是有时间要求的。要看十二五规划能否在发展方式转变上取得重要突破。

推动投资拉动向消费拉动转变,初步形成消费拉动的增长趋势

投资与消费失衡是当前增长方式中的突出问题。一是中国消费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比低收入国家低20个百分点左右,比中等收入国家低10个百分点左右,比金砖四国其他三国低15~20个百分点左右;第二,自2000年以来,中国的消费率呈下降趋势。居民消费率2000年超过62%,2008年仅为48%,8年间下降了近14个百分点。

十二五规划可以初步形成消费主导的趋势。第一,中国消费巨大。国际上有一句话:拥有7亿潜在人口的中国农村市场,是未来世界消费地图上最大的亮点。如果实现农民工市民化,大约会有7万亿投资需求。中国的文化消费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5%左右,美国为20%,韩国为15%。如果中国文化娱乐消费在“十二五”期间翻番至5%,消费需求将达到4万亿左右。第二,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000美元时,是消费快速增长和形成消费主导的重要阶段。第三,从现实来看,城乡消费结构正在快速升级,城市发展型消费支出比重较大,农村巨大的消费潜力正在逐步释放。

如果相关政策到位,中国的消费率有可能在十二五期间从不到49%上升到52~53%。在此基础上,十三五规划有望达到60%左右的合理区间。

收入分配改革需要重大突破。社会普遍关注的是:一是今年“两会”前的收入分配改革方案能否出台;第二,提出的方案是否有大的突破。比如“十二五”期间城乡居民实际年收入增长能否达到8%左右;第三,“十二五”期间劳动报酬能否显著提高。有专家指出我国劳动报酬不低,是这样吗?作者告诉你两个数字:一是2000年劳动报酬约51%,2007年降至40%,不到7年下降近12个百分点;第二,工资收入只占企业经营成本的10%,而发达国家是50%。

推进工业化向城镇化转型,初步形成城镇化基本格局

城市化是中国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战略选择。工业化中后期,城市化率应该在60%左右。2009年我国工业化进入中后期,城市化率只有47%左右,相差10~15个百分点。

为什么要把城镇化作为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战略选择?第一,扩大消费、刺激消费的主要载体是城市,一个城市居民的消费等于3.6个农民的消费;第二,结构调整与城市化有关。只有在快速城市化的条件下,才能抑制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的快速增长,加快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第三,城市化与就业紧密相连;第四,城市化与资源环境息息相关,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关键在于科学合理的城市化。

“十二五”能否初步形成以城镇化为主导的趋势?一是2.3亿农民工中合格的1亿农民工成为公民,可以明显加快城市化进程;第二,经济领导和行政领导的结合可以大大拓宽空城市化发展的空间。比如浙江义乌,十年前就具备成为中等城市的条件,由于目前行政体制的限制,现在还是县级市。这表明,随着行政区域制度的改革,城市化将会有相当大的发展。

城市化如何发展和选择?一是以大城市带动小城市发展;第二,城市化促进城乡一体化;第三,城市化是结构调整的内在动力。

推动中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初步形成低碳经济发展趋势

形成低碳经济优先发展战略。低碳经济既是压力,也是加快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历史机遇;既能带动技术创新,又能促进结构转型调整;它不仅能引起环境革命,还能引起广泛的社会革命和生活方式革命。

将经济增长率与能源消耗总量联系起来。根据2004年国家计划,到2010年,中国能源消耗总量为24万亿吨标准煤,实际超过32万亿吨,也就是说,实际增加了1.2倍。实施低碳经济战略就是在环境承载力的前提下,用总能耗来约束增长率,使增长率与环境承受能力相一致。这样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是制度革命。包括环境产权制度、资源和能源价格形成机制、碳交易制度和机制建设等。

十二五规划的关键在于政府转型的突破

第二次转型以第二次改革为重点,从现在开始,第二次改革的关键在于政府转型。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矛盾和许多经济社会问题都与政府转型有关。

确立以人为本的改革方向。

优先考虑人民的财富成为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追求:是释放和扩大社会需求的重大选择;是缓解和缩小社会贫富差距的重要选择;是缓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选择。

以人为本的改革取向的突破。比如:第一,收入分配改革是否有重大突破,取决于指导思想的确立。按照优先考虑人民财富的改革思路,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很可能有重大突破;二是加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第三,让农民工成为历史;第四,财税体制改革。

继续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

经济生活领域是市场主导的政府还是政府主导的市场?搞市场经济,实行政府主导的增长方式,不仅不可持续,还会出现一些严重的问题,比如土地租赁。市场主导型政府是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调控和干预市场的有效性。

政府对资源的占有和控制的扩大削弱了市场的作用。比如政府对土地的配置和控制,重要资源的行政定价倾向,行政控制范围的强化,都是现实经济生活中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对形成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有许多负面影响。

垄断行业改革的困难主要是由政府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的。毫无疑问,垄断行业改革的突破口在于政府转型。

民营经济发展中的一些困难与政府的主导作用有关。政府主导的经济增长有利于大企业和国有资本,这使得民营经济难以在一些重要领域参与平等竞争。

推进以公共服务为核心的政府转型

在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的背景下,政府是以经济建设为主还是以公共服务为主?是致力于项目和建设,还是致力于民生?在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企业成为市场主体的条件下,政府应着眼于公共服务,以促进和保持整个社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因此,经济、社会和机构公共服务是政府的主要任务。

在公共产品严重短缺的背景下,国有资本如何在盈利性和公益性之间做出选择?国有资本也有盈利的基本要求。问题在于,它必须实现其具体目标,才能追求盈利。不然它的特殊作用是什么?比如在住房问题上,央企不应该成为“地王”,而应该在保障性住房上发挥重要作用。

公共职责的不足是现行财税体制和干部考核机制的必然结果。一是以生产性增值税为基础的财税制度,拉动了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其次,以gdp为主要标准的干部考核机制促进了经济总量的发展方向。

十二五初,要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重要问题做出客观判断,达成一些基本共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推进第二次转型改革。

(作者是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

标题:“十二五”转型:远虑大于近忧

地址:http://www.fozhu315.net/fhxw/10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