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02字,读完约2分钟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行长孙,一向以敢于创新著称。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针对国内金融分业监管、信息共享不足的现状,他提出了《关于加强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完善监管协调机制的建议》,呼吁央行在这一机制中发挥主导作用。

3月9日,他来北京参加“两会”,并在住所接受了《中国商报》的专访。在一个小时内,孙就社会融资总量、货币政策、通胀预期、利率市场化改革等金融热点问题与记者进行了交谈。

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与金融协调机制

中国商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如何理解宏观审慎政策框架?

孙::金融宏观审慎管理的概念是危机爆发后,各国金融监管界反思后提出的,不同于日常和微观层面的监管。

金融危机往往是由于监管者忽视了个别金融机构的风险而导致的,从而导致共同的、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因此,有必要引入宏观概念,特别关注系统重要性机构可能面临的风险及其对系统的辐射效应。在实施货币政策的过程中,央行应密切监控系统重要性机构的业务状况,并相应控制系统风险。

这需要运用货币政策和工具,适应金融监管的新需求,进行相应创新,提高对系统性风险的前瞻性,在严格监管的前提下采取反周期控制措施。

每日新闻:您最近在文章中提出了建立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建议,我想听听详细的内容。

孙: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之间的关系已经趋于正常。在坚持分业监管的前提下,防范危机爆发需要有效的金融监管信息共享和监管协调机制。央行在宏观经济判断、调控手段、基础数据、管理人才等方面有天然优势。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和最终风险承担者,应该在协调机制中发挥主导和协调作用。

每日新闻:金融控股集团越来越多,包括商业银行控股模式、非银行金融机构控股模式、产业资本控股模式,也给监管带来困难。现在对财务控制公司的监管计划进行到什么程度?

孙:目前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还处于探索阶段,没有权威部门来处理这个问题。我认为,从宏观调控的角度来看,央行有权力对不同类型的控股公司实施有效管理。

据我所知,这个问题还没有正式提上日程,监管协调体系还不尽如人意。最大的问题是信息不能有效共享。上一页12下一页

标题:孙工声:央行应在金融监管协调中起主导作用

地址:http://www.fozhu315.net/fhxw/10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