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482字,读完约11分钟

从“一带一路”全球化、“国际影视文明互鉴”、“中国故事影像回顾”的角度出发,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背景下,2018年末2019年初迎来了中国电影史上的“贵州年”热点。“中国电影的贵州表达”...10月26日至27日,在贵州省贵阳市举行的“一带一路”沿线2019年全国影视艺术高峰论坛上,来自蒙、俄、韩三国的学者和业界专家分享了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影视理论观点和实践理念,并与中国学者进行了文明的相互学习和友好交流。

在为期两天的会议议程中,与会的57位嘉宾在“多媒体整合与影视产业蓝图”、“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形象之路”和“一带一路视角下的国际影视文明互鉴”两个主题论坛上开启了论坛,并分享了他们对“一带一路”周边国家影视理论与实践的看法。尽管学者们的话题各不相同,但他们都聚焦于《一带一路》的影视交流,形成了艺术学界和学术界费孝通先生所倡导的“各有各的美,美中有美,美中有美,世界是和谐的”的共识。

此外,专家学者还从电影产业的角度,探讨了世界各国影视资源和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对中国影视和贵州影视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深入思考,共同开创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电影研究的新格局。

“一带一路”全球化视角下的“文明互鉴”

峰会论坛会场不时响起俄语、韩语和英语,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影视理论和实践成为嘉宾讨论的主要焦点。

俄罗斯电影研究院前院长德米特里·卡拉瓦耶夫、莫斯科国立电影学院高级研究员谢尔盖·卡佩特罗夫和圣彼得堡国立电影电视学院高级研究员彼得·索尔丹·金可夫探讨了当代俄罗斯电影资源发展的经济资源、社会资源和美学资源,并以电影大师安德烈·塔科夫斯基为例分析了其对当代电影领域的影响。蒙古科学与环境电影产业协会会长宋虎·杜兰扎夫分析了蒙古自然环境在电影电视取景和创作中的可能性;东徐大学视频内容研究生院院长李宣西回顾并展望中韩文化交流。

此外,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等国内知名大学的知名学者和教授。,讨论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如俄、蒙、韩、印的影视艺术。从创作现状、影视语言、审美表达、中外影视文化的相互学习等方面来看——

中国美术学院影视研究所研究员李芝芳介绍了《中俄电影交流与合作前景》;天津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王彦岭分享了“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俄影视文化交流;上海交通大学电影电视系副教授邵琪进一步阐述了中俄联合制作的现状和发展战略;

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军探索了在该倡议下探索民族电影民族特色的路径。中国电影资料馆电影文化研究室副主任左恒认为,“一带一路”是沿途各国电影文化交流的桥梁;四川外国语大学教授林克勤认为,“一带一路”是冷战思维的“良方”……这些观点得到了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员张金耀教授讨论的“习近平文艺思想对影视创作的指导意义”的支持。

“峰会论坛不仅为中外电影专家提供了交流需求的机会,也促进了国内俄语、韩语等‘小语种’专业人士与电影专业人士和从业人员的大聚会,意义重大。每个人都一致认为影视作品应该是美好的,以人文关怀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阳出席并主持了此次活动的主题论坛。

陈阳说,过去,国内学术界和观众对“一带一路”周边国家的“小语种”电影艺术关注不够。然而,近年来,来自俄罗斯、印度、韩国等国家的电影被引入中国,获得了良好的声誉和票房,小语种电影的价值得到了重新认可。“一方面,沿途这些国家的电影业应该在市场上与好莱坞电影竞争,另一方面,它应该在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方面与民族文化相融合。研究他们成功的发展理念和路径,对中国影视产业的发展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陈阳表示,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沿线国家不仅需要经济交流,也需要文化交流,以促进国家间的密切合作。影视无疑是一个很好的焦点,因为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影视艺术已经成为世界了解和把握世界的重要文化方式。

回顾中国视频故事中的“文化自信”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回顾70年影像中的“中国故事”是电影研究者选择的一个话题。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员张金耀教授提供了一组数据: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间,该公司出品了600多部电影,发展成为一个巨大的产业和市场,2018年,该公司每年创作1000多部电影,总票房超过600亿元。

张金耀从中国军事电影的角度对此进行了探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智取华山》、《董存瑞》、《飞虎队》、《地道战》、千年后的《常德之死与荣耀》、《湘江血战》,以及近年来的《建军》、《智取虎山》、《狼勇士》、《红海行动》等。在人物塑造方面,军事电影平衡了“英雄作为人”与“英雄作为人”的矛盾,力求在电影中寻求英雄与人性的和谐统一,将英雄精神以更亲密的方式转化为个性。

"在许多类型的电影中,军事电影总是占有一席之地."张金耀说,强大的国力使中国军队乃至整个中国的文化趋势有了更广阔的视野。在中国军事电影的创作过程中,类型逐渐清晰,类型不断融合,并开始寻找自己的创作道路。这是中国电影走出国门,在国际电影舞台上发出自己声音的唯一途径。

新中国成立以来,从各个历史时期具有特色的代表性电影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电影与时代发展的密切关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周星认为,70年来,中国电影形成了“十七年电影经典”、“改革开放新时期经典”和“21世纪窗口化进程中的影像经典”三个经典创作阶段,并在各个历史时期产生了能够透视时代政策变化和艺术观念转变的代表性作品。

中国屏风70年的历史不仅是一部艺术史和美学史,而且以其独特的方式见证了共和国的历史,描述了人民的心路历程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士后苏表示,电影艺术作为当代大众文艺的“先锋”,应该在“站起来”、“发财”的基础上,回答真正实现“壮大”的时间问卷。如何在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基础上走向“文化自强”?他认为,这就要求电影人在建设文化强国的过程中,正视人们对高质量、高品位电影的审美需求与近年来市场经济中电影数量激增、银幕数量激增导致的电影质量下降的不平衡和发展不足之间的矛盾,正视电影创作标准和创作生态的问题,平衡实践和理论的“两翼”,实现中国电影的腾飞。

突出中国电影中的“贵州新力量”

2018年底和2019年初,编织贵州故事的三位贵州导演饶小枝、毕伟和陆青翼共同站在聚光灯下:饶小枝的“无名一代”凭借超高的声誉完成反击,以3000万元的成本赢得近8亿元。票房。陆青一执导的纪录片《四泉映月》以1500元获得第12届首届青年电影展最佳纪录片奖;由毕干执导、、、、、洪、等主演的《地球的最后一夜》入选法国电影手册《2018年最期待的电影》的封面,成为当年金马奖的开幕电影。

贵州电影人在贵州描述的贵州故事,成为了一个引起全国关注的“贵州现象”。业内人士评论说,这是中国电影史上的“贵州年”,也是中国电影中的“贵州新力量”。

出席高峰论坛的陈旭光先生是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他说,中国电影“贵州新力量”的代表人物毕伟、饶小志、陆庆一,实际上代表了贵州电影的三股力量:凭借《路边野餐》,他获得了洛迦诺国际电影节最佳新导演银豹奖。获得金马奖最新导演奖的毕伟执导了《路边野餐》和《地球的最后一夜》,更加关注当下人内心潜意识的梦境、叙事碎片和梦境。饶小枝的《无名小卒》和《你好,疯子》都是黑色幽默,夸张而错位,表现出荒诞的美学品格;陆庆一的《四泉映月》和另一位贵州籍纪录片导演周浩的《棉花与大同》用影像记录了家庭和社会的变迁,传达了对生命的关怀和底层群体的记忆。

陈旭光说,在虚构与记录、荒诞与现实的重叠中,贵州新势力的导演们依托贵州的地理、文化和经济背景,在制作中小型成本电影和艺术电影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这部中国电影的‘贵州新势力’对于我们考察和认识当代中国电影艺术创作和工业生产的整体状况具有独特而不可或缺的参考价值。”他是这么说的。

事实上,贵州电影新氛围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从2002年的《找枪》,到王小帅的《青红》、《我11岁》、《闯入者》等带有“成长电影”味道的电影,再到贵州的大量本土少数民族电影如《花新娘》、《我们的家乡》、《阿纳伊》、《侗族大兄弟》、《云山的孙》,再到贵州的《到青春我们就要死了》,

其中,著名的第四代导演吴将肖江红的中篇小说《百鸟朝凤》搬上银幕,肖江红担任编剧。这部电影发行后,成为当年的一部非凡电影。肖江红还担任了微型电影《心墙》和《北纬26度》的编剧,并执导了电影《岩石中的花树》。到目前为止,萧江红作为以作家为主体,以编剧为补充的复合编辑的身份已经越来越清晰。

贵州文坛的领军人物欧阳黔森,也是以同样的身份创作了《大转弯》、《雄关路》、《画眉鸟落》、《奢华淑女》和短篇小说等十余部小说。曾担任主要制作人的电视剧有《大转弯》、《雄关路》、《黑鸟下凡》、《豪华夫人》、《二十四条路》和电影《乌云下的日子》。他获得过四次全国“五一工程奖”、三次全国电视“金鹰奖”、三次全国电视“飞行奖”和第二次全军“金星奖”。曾获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首届剧本奖、省政府文学艺术一等奖等50多个省部级奖项。他是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大转折》的主要制作人和编剧,这部电视剧最近在央视黄金时段播出,结局完美。在贵州的影视群体中,有一批眼光独到的优秀作家和编剧。

在高峰论坛上,萧江红分享了他的“电影的文学表达和电影的文学表达”的经历;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闫安从三个维度分析了毕干的电影:“超越精神”、“本土体验”和“世界视野”;贵阳师范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肖燕华研究并介绍了王小帅电影中的贵阳形象...

中国电影中的“贵州新势力”和中国故事中的“贵州表达”,正自信地走出大山。

扩展阅读

构建地方影视研究与产业合作的新格局

高峰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电影评论杂志、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贵州师范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贵州电影协会主办,贵州师范大学电影评论杂志、文学与传媒学院承办。据报道,自2018年起,《电影评论》杂志开始举办此次高峰论坛,旨在充分发挥学术杂志的特长,搭建电影研究与产业沟通的桥梁。

《电影评论》始终以“研究电影,服务影视”为宗旨,将影视理论的前沿成果与特定电影文本的研究相结合。在努力挖掘学术潜力、培养高品位读者的同时,也在不断培养懂得欣赏电影艺术的高素质电影观众,并以其卓越的成就成功入选《中国核心期刊》。今年恰逢该杂志创刊40周年。《电影评论》杂志在论坛开幕式上为专家委员会编委会举行了任命仪式,借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影视艺术家的力量,共同发布行业新成果,构建地方影视研究和产业合作新格局。

(“一带一路”国际视角下的“中国故事”和“贵州表达”由《贵阳日报》提供。请注明转载来源,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贵阳日报荣媒体记者郑文峰)

编者:王瑞静

31656759,“一带一路”全国影视艺术高峰论坛结束。

标题:“一带一路”沿线全国影视艺术高峰论坛结束

地址:http://www.fozhu315.net/fhms/1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