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筑绿秦岭间,实践解码生态篇

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山川育青”生态行动组生态修复调研纪实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2025年7月8日,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山川育青”生态行动组迎着晨曦启程,奔赴商洛市山阳县,以青春之躯赴一场生态之约。从7月8日至21日,短短十四天里,这支团队用脚步丈量山河,以专业智慧解码修复,于秦岭深处谱写了一曲生态保护的青春赞歌。

研学筑基:解码地质与生态的共生密码

行动组首站深入苍龙山,在雨雾缭绕中开启地质生态研学之旅。指导老师秦媛详细解析区域地层特征——石灰岩易溶蚀、砂岩性脆,二者互层形成的边坡稳定性差,这一地质规律成为后续修复调研的关键依据。团队同步记录植被现状:侧柏、连翘等乡土树种构成的植被体系,在开采遗留区覆盖率不足30%,生态稳定性堪忧,也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生态修复的紧迫性。

党建引领:凝聚生态保护的多元合力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7月10日,行动组临时党支部与户家塬镇党员代表在敬老院共同召开联合会议,重温“十四五”规划中“加强矿山生态修复”的部署,将党建红与生态绿深度融合。党员队员带头承诺,以“党建+生态+民生关怀”模式,让生态修复惠及养老生活。这种合力在王家店村实践基地授牌时尤为显著——长安大学易秀教授献策“地形重塑+植被恢复”技术,“3+3”工作法(3天实地调研+3天室内整理)让专业实践落地生根。

实地攻坚:用数据见证山河重塑

在王家店村,无人机航拍揭示了修复奇迹:治理区植被覆盖率从不足20%跃升至60%,网格防护与滴灌系统印证了“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理念。队员们攀上陡坡,记录土壤pH值、植被成活率等数据,验证“生态重建+自然恢复”技术组合的实效。转战中村矿山,团队实测边坡坡度均值35°、覆土厚度2米,解析“削坡减载+格构锚固”技术的抗侵蚀机理;通过样方法统计侧柏(成活率82%)、连翘(成活率76%)的生长数据,量化“客土喷播+微生物改良”技术的土壤修复效能,植被覆盖度从28%提升至63%的蜕变,成为数据里的生态史诗。

民生温度:从镜头到心声的生态共鸣

高坝镇的镜头记录着双重变迁:昔日矿坑覆绿成林,村民庭院与果园相映成趣,老人一句“空气都新鲜了”道出生态改善的民生质感。茶厂之行更见证“生态+产业”的双赢——矿渣地变茶园,茶香里飘出生态富民的希望。在养老院中,队员们聆听老人追忆往昔青山,用环保折扇传递理念,让“护一江碧水,筑绿色长城”的使命跨越代际。而矿山片区的集体实践中,队员清理矿渣的行动打动村民,70岁李阿姨携锄头相助,返乡青年转运废料,2000余平方米矿区重归整洁,印证了人们常说的“众人齐力,泰山可移”。

“青春之力,绘就秦岭生态新篇。”十四天研学实践,从苍龙山的地质密码到中村矿山的修复数据,从党建联建的合力到民生共富的温度,“山川育青”生态行动组以专业学识为笔、实践汗水为墨,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镌刻在秦岭大地上。这支青年团队的行动证明,生态保护从来不是孤军奋战,而是专业与使命的结合、党建与民生的共振。当青春力量持续注入生态修复事业,秦岭的每一抹新绿,都将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最生动的注脚。

标题:青春筑绿秦岭间,实践解码生态篇——“山川育青”生态行动组生态修复调研纪实

地址:http://www.fozhu315.net/fhcj/406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