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7008字,读完约18分钟

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处处长盛松成

2011年3月13日

“十一五”期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中国人民银行紧紧围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大局,不断加强调查统计体系建设和基础研究,明确确立“全面、统一、协调、敏锐”的金融统计体系目标,进一步完善和丰富分析体系和调查内容,使调查、统计、分析和预测更加系统、灵敏。

一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金融业综合统计体系

近年来,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金融总量快速增长,金融结构多元化,金融产品和融资工具不断创新,利率和汇率市场化进程逐步加快,极大地影响了货币政策的作用和传导过程。因此,要求央行的调查统计工作扩大监测和分析的范围,使调查统计分析能够为货币政策决策提供更具前瞻性和科学性的信息。“十一五”期间,中国人民银行深入研究国际金融危机暴露出的信息缺失等突出问题,积极借鉴国际社会的经验教训,完成了《金融统计制度国际比较》、《金融危机后主要国家央行统计反思及其对我国的启示》、《系统性风险防范》等重大问题研究,深入分析了主要国家金融统计的法律基础、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结构、统计制度、数据管理和披露等。在结合国际统计实践和中国实际的基础上,确立了央行建设“全面、统一、协调、敏锐”的金融统计体系的目标,构建了符合国际标准、以货币概览为核心的统计框架。完善我国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的分类和报告方式,推进金融业综合统计。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第五次全体会议上部署今年第一季度工作时强调,“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和速度”。2010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编制社会融资总量统计指标,以适应宏观调控的需要。社会融资总量是综合反映金融与经济关系以及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的总量指标。社会融资总额是指实体经济在一定时期(月、季或年)内从金融系统获得的全部资金总额。这里的金融体系是整体金融的概念。从机构来看,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从市场角度来看,它包括信用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保险市场和中间业务市场。社会融资总量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金融机构通过资金运用为实体经济提供一切金融支持,即综合运用金融机构资产,主要包括人民币贷款、外币贷款、信托贷款、委托贷款、金融机构持有的公司债券、非金融企业股票、保险公司赔偿、投资性房地产等。二是实体经济通过正规金融市场的标准化金融工具,通过金融机构的服务获得的直接融资,主要包括银行承兑汇票、非金融企业股票融资、企业债券净发行等。三是其他融资,主要包括小额贷款公司贷款、贷款公司贷款、产业基金投资。

此外,进一步加强金融统计风险监测信息的交流和研究,建立金融公司稳健性统计,从整个金融业的角度反映金融体系面临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国别风险和货币结构风险的统计内容,满足金融稳定评估对金融业数据的需求。2006年完成金融账户存量表统计方法和体系研究,2010年试行编制季度资金流表,提高资金流核算及时性,加强融资格局监测分析。为了加强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增加了期货市场统计、权证统计、银行间市场shibor情况等。同时,对组织分组方式、报表编制方式、贷款分类等进行了调整,相关统计指标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对金融机构报送的指标体系和中国人民银行的报表进行了全面修订。

二是以实际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金融统计标准化

国际金融危机后,国际社会就积极建设和完善统计监测体系,及时获取各种频率的真实经济指标和金融指标,弥合统计信息差距达成共识。人们普遍认为,统计信息标准化可以从源头上解决和促进各种财务信息的共享和协调。“十一五”期间,中国人民银行从梳理宏观分析需求、审慎管理需求和金融机构自身管理需求入手,根据统计工作的具体流程,构建了覆盖从数据采集到信息发布整个信息生产流程的标准框架。建立了结构合理、层次清晰、应用科学、重点突出、比较完善、易于扩展的金融统计标准体系,有效指导和规范了金融统计标准化工作,扎实推进了金融统计标准的研究、制定、发布和实施。

“十一五”期间,中国人民银行先后发布了《金融机构代码标准》、《特殊目的公司代码标准》、《金融工具统计分类与编码标准》、《贷款统计分类与编码标准》、《存款统计分类与编码标准》、《金融管理与基金托管统计元标准》, 从宏观层面统一了金融部门和金融工具的统计分类,规范了统计编码。准确刻画社会资金总量和结构,正确支持金融调控,有效监测政策传导过程和效果,客观衡量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风险和稳定性,全面评价和比较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积极推进金融统计标准实施,夯实统计标准化基础。2010年,为了规范和加强金融机构信息管理,确保金融机构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促进金融机构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发布了《金融机构信息管理办法》。在金融行业组织管理信息系统中,实现了全国26万多家金融机构的编码,推动了我国第一份规范、完整、准确的金融机构名单的建立。在标准化的基础上,开发了一套财务管理和基金托管业务统计监控系统,按照数据元标准逐一采集财务管理和基金托管业务数据,系统采用金融机构编码标准、spv编码标准和金融工具统计分类标准,真正实现了财务管理和基金托管业务统计信息的标准化采集,为推动财务统计标准建设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

第三,以数据集中为主线,不断提高财务统计效率

金融统计监测管理数据集中系统作为中国人民银行“十一五”期间的重点信息化建设项目,是收集、编制、发布和共享金融统计数据的重要业务平台。2009年在单轨铁路正式投入运营,实现了“数据集中、规范采集、信息共享”的建设目标,是统计数据处理模式和管理模式的重大变革。集中系统突破了中国人民银行各分行原有的统计数据处理和分散存储的模式,已转变为全国范围的县级以上金融机构数据网络,由总行集中统一管理。随着数据业务系统模式的转变,金融统计数据管理规范和操作流程进行了相应的重组和调整,明确了各级分支机构的任务和权限,统计业务的标准化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进,金融统计数据质量和统计系统信息处理的效率和质量得到提高,金融统计数据和报表的管理水平达到新的水平,为宏观调控和货币政策决策提供了更加及时准确的统计信息。

目前,该系统收集和处理18类约800家独立法人实体的统计数据,包括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3万多家网点,以及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至县级支行的机构。系统定义了3600多个报表,结合机构和地区可以生成约32万个报表。系统每年收集年报一次,季报五次(含结转),月报两批26次(含结转),旬报24次,周报52次,日报360多次。收集了11,000多项指标。为了保证数据质量,系统存储了70万个合法验证关系和近1万个逻辑验证关系。

在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中,全国187867家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和其他金融机构名单的收集、整理和上报工作顺利完成,6526家法人单位的资产、负债和损益数据得到收集、审核和汇总,荣获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先进集体称号。

四、围绕货币政策和宏观调控的重点,建立丰富的专项统计数据

为了适应金融形势的变化和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更好地满足新形势下各方对金融统计信息的需求,为重点领域分析提供更快、更新的材料,积极开展金融统计体系研究,扩大金融统计范围,丰富金融统计内容,提高统计频率,为宏观调控科学决策提供及时、充分的统计信息。“十一五”期间,中国人民银行建立了贷款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统计制度,建立了涉农贷款、房地产贷款、大中小企业贷款、银行承兑汇票、理财和基金托管等专项统计制度。根据国家产业和产业政策,进一步修订完善行业分类贷款、投资分类中长期贷款、下岗失业人员担保贷款、学生贷款专项统计制度,为货币政策和宏观政策制定等重点领域提供更加丰富的统计监测信息。涉农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的统计数据质量得到了许多部委的高度认可,财政部出台了鼓励金融机构发放涉农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的政策。围绕经济金融热点问题和宏观调控重点,多次开展政府投融资平台调查、存款账户调查、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调查等专项调查,积极向决策部门提供有针对性的统计信息。为总行宏观调控、基层人民银行监测区域经济、各级政府决策提供更全面、详细、急需的金融统计数据,也为金融机构业务决策提供参考。

中国人民银行特殊的统计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常规金融统计数据的不足,使整体金融统计体系更加系统和完善。例如,中长期贷款是各种经济实体投资固定资产的主要资金来源。真实准确地反映中长期贷款投向了哪些部门和行业,对国家未来的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具有重要意义。涉农贷款专项调查统计体系的建立,有效反映了金融机构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投入信贷资金的规模和投资方向、期限结构和风险状况。2010年9月,与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共同发布《鼓励县域法人金融机构使用一定比例新增存款用于地方贷款考核办法(试行)》,成立部际考核领导小组,鼓励县域法人金融机构使用新增存款用于地方贷款,增加县域信贷资金投入。

V.进一步完善机构调查工作,构建快速、灵活、集中的经济监测调查体系

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已形成了以每月5000家企业财务数据统计为基础的调查统计体系和每季度5000家企业问卷调查体系,所有数据已在全国范围内集中规范管理。“十一五”期间,依托5000家企业调查和储户、企业家、银行家三次景气调查,充分挖掘调查数据潜力,积极探索建立微观经济运行分析框架,不断完善微观管理与宏观管理的协调配合。通过对“5000家企业景气周期”的研究,建立了与宏观经济指标相拟合的领先、一致、滞后的5000家企业景气周期指标体系,进一步推动了库存指标和小企业指标的研究工作。

中国人民银行现已覆盖250个城市,扩大到4600家报价企业,及时反映企业间集中交易的投资产品和消费品的价格变化。它编制的企业商品价格指数是滞后于经济活动、先于最终消费价格变动的经济指标,对通货膨胀和宏观经济的早期判断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加大了对房地产价格指数的研究力度,运用特征价格法编制了北京、上海等10个大城市的新建住宅价格指数。经过专家论证和实证比较,编制方法科学,计算结果可靠,为下一步编制全国房价指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积极关注农村居民、国民幸福等调查热点问题,进一步提升央行价格监测的社会影响力。

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不仅继续扩大调查结果向社会公开,还建立了银行家问卷调查信息反馈系统,不断完善央行与各调查对象、部门、科研机构和重点行业协会的沟通和服务机制,增强了我们的服务意识,扩大了服务范围,丰富了信息来源,增强了行业分析的敏感性,扩大了央行调查的影响力。同时,专项调查领域不断扩大,工业园区中小企业监测调查的建立,弥补了国内中小企业微观信息收集的空空白,为央行及时观察货币政策实施效果、判断实体经济运行趋势提供了重要参考。企业设备投资趋势监测、农民工劳动力价格水平监测等专项制度,对地方融资平台和小企业贷款进行了调查,尤其侧重于危机后小企业的生存和融资。

目前,国内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利率政策与汇率政策、货币政策与其他经济政策、外资银行与国内银行、金融改革与商业银行信贷经营模式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联动效应。2005年7月21日,中国启动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8月,中国人民银行建立并实施进出口企业定期问卷调查制度,跟踪监测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对我国进出口企业的影响,及时掌握进出口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了解企业家对外贸形势的判断和预期,从而为央行判断、分析和预测外贸运行,推进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支持。2010年,通过对12个省2000多家出口型中小企业的专项调查,及时了解了推进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对出口型中小企业的影响。调查认为,外向型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总体良好,并提出了保持人民币汇率渐进变化、加快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改善企业规避汇率风险的金融环境等政策建议。

六、建立宏观经济监测分析指标体系,进一步加强对宏观经济形势的监测、分析和预测。

在分析手段和创新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三个相互独立、相互支撑的分析计量体系:一是建立了“宏观经济时间序列数据库”,整合了整个系统的宏观经济数据资源,为经济分析奠定了数据基础。二是开发了我国时间序列季节调整软件。国产x-12-arima软件pbc版增加了中国移动节假日-春节的处理功能,增强了图形现实功能,国内首创,在经济分析的数据处理中得到很好的应用和好评。第三,开发了“经济领先指标和预警系统”,以动态分析主要宏观经济指标的发展趋势,满足科学、前瞻性和可预测的宏观调控需求。

“十一五”期间,中国人民银行更加重视对国民经济主要比重的研究。逐步发展投资和消费的比重;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构成;研究轻重工业比重;投资结构研究等。为加强国民经济运行分析和发展趋势预测,积极推进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建设,我们着手建立中型年度和季度宏观经济模型和货币监测分析模型。建立以月度环比数据为基础的宏观经济环比分析指标体系,编制宏观经济核心指标月报,有效推动了国家统计系统环比指标的计算和发布。利用宏观经济分析报告,对主要经济指标进行预警分析,并定期提供预警结果。同时每月增加专项监测报告,报告价格、工业生产、固定资产投资、外贸、消费、财政收支等专项监测信息。

经济分析从基础分析、抓住热点难点到积极合理引导预期,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拓展,许多专题研究报告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重视。一是做好货币政策决策的基础分析,如监测基准价格指数,分析物价上涨环境下的货币政策取向、利率调整和输入性通货膨胀的传导;二是积极开展热点难点专题研究。例如,根据固定资产投资资金的变化,分别于2006年和2009年进行了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和重点项目资金需求调查,为准确掌握全社会投资情况提供了丰富翔实的第一手资料。近年来,对中国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城乡居民收入流动和存量分布、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现状、农民工劳动力价格水平监测等变化特征和趋势的分析,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08年汶川地震后,为了准确分析灾害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形成了一系列关于汶川地震经济影响的报告。第三,合理引导预期,引导公众根据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及时理解政策取向、解读政策含义,并就如何看待投资增长、输入性通胀的传导、信贷规模的调控等问题提出明确的意见和建议。2010年是“十一五”期末,中国经济继续快速发展。在近年来经济数据和政策分析的基础上,先后进行了利率市场化改革,并适时转向稳健的货币政策,特别是针对当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利因素,适时提出抑制通货膨胀已成为中国经济稳定发展中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货币政策的优先目标再次面临变化,央行必须更加关注通胀,及时做出政策回应。

七、推进数据公开和共享,不断提高信息服务质量。

所有使用和研究数据的声音将对国民经济核算和相关数据统计的完善和科学形成无形的推动力。近年来,以统计数据集中工作为重点,积极推进调查统计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信息服务水平。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十一五”信息化建设要求,在实践和创新中逐步细化和完善信息服务内容和发布流程,充分利用报纸、杂志和网站,重视国际数据交流,加强与部委、科研机构和重点行业协会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信息透明度,增强行业分析敏感性,扩大央行统计调查的影响力,及时向社会公开统计数据。同时,我们将继续加大政务公开力度,提高信息公开效率。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共享机制建设,形成“一线三会”统计信息交流共享体系。

八是开拓创新,建立更加完善的现代调查统计体系

展望十二五,央行面临的宏观经济形势更加复杂,金融宏观调控难度加大。未来五年,中国人民银行将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继续探索创新,抓住发展机遇,积极克服困难,进一步发挥调查统计分析在金融信息服务中的作用。我们的目标是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统计调查研究队伍,形成一批高质量的分析研究成果,建立更加完善的现代调查统计体系。

一是着力推进标准化实施,继续做好标准研究和发布工作,不断丰富和完善金融统计标准化体系;二是以标准为基础,积极创新和提高金融统计体系的科学性。积极研究探索标准化前提下的金融综合统计模型和系统实现,构建金融业综合信息平台;三是按照中央提出的“保持适度社会融资总量”的要求,加强全社会融资总量的统计监测,建立金融业综合统计体系;第四,通过统计执法检查,促进金融统计制度的实施和执行,全面提高金融统计数据质量。进一步落实统计工作流程、内控管理和考核机制,全面覆盖数据管理、业务处理、系统管理和风险应急;第五,整合和挖掘资源,充分发挥经济调查在支持央行货币政策决策中的作用。继续整合调查体系,完善调查机制,积极探索新的内容和方法,使我们的调查体系更加科学高效;六是加强经济金融领域重点热点问题研究,及时跟踪货币政策理论新发展,动态监测主要经济金融指标变化,进一步提高宏观经济分析的深度和广度;第七,积极开展宏观经济预警和预测分析,为宏观经济决策提供科学有效的判断依据。在不断完善短期评估和预测的基础上,强化中国中长期经济发展趋势;八是继续做好金融统计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工作,完善信息共享机制,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金融信息的需求。(结束)

标题:盛松成:坚持科学发展 不断完善金融调查统计体系

地址:http://www.fozhu315.net/fhxw/9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