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34字,读完约4分钟

对于一个跨国企业来说,如何保持新鲜的发展势头,如何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如何保持本土化与自身文化的兼容,始终是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对于信息速度、信息效果、运营效率并重的彭博来说,这些问题似乎特别值得考虑。

但彭博社有限合伙(以下简称彭博)董事长高以亚表示,上述问题“不是问题”,因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是彭博近年来重点发展的市场。此外,彭博一直在向中国乃至全球市场的最终客户提供关于亚洲市场的最新和及时的信息。

“不仅是过去和现在,还有未来,我们仍将重视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日前,他在接受《国际金融新闻》记者采访时坦言,“这将成为彭博对抗其他竞争对手的最重要砝码之一。”

换一个新地址

今年4月14日,彭博社宣布新开设扩大后的上海办事处,“提供更多样更好的新闻服务、客户支持和区域定制服务”。这成了高以亚在采访中谈到的第一个话题。

“我和大家现在所在的地方是我们的新办公室。事实上,我们是去年10月搬进来的。”高以亚“炫耀”彭博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新办公地址——汇丰大厦29楼。“现在,彭博的新闻编辑、记者、翻译和彭博的专业服务员工将在这个新建的办公室里为客户提供服务。之前我们在上海也有办公室,但是规模已经不能容纳彭博的业务发展。现在,我们的办公室不仅能满足我们的业务需求,还能为空的未来发展预留空间。”

随着office/office/office的扩展,彭博的员工数量和业务量都有所增加。“在过去的15个月里,我们在新闻报道领域的工作人员增加了一倍。这种情况不仅发生在上海,也发生在北京。”高以亚表示:“我们不会承诺在未来18个月内将人员增长率翻倍,但我们可以承诺,彭博在中国的业务和扩张力度将继续加大。我们将更加关注中国经济和金融的新闻报道,并继续扩大以满足中国客户对金融信息的需求。”

在报告的内容中,彭博社还增加了一项新内容——外汇期权和跨货币利率互换。“不仅如此,对于中国市场,我们还创建了两个关键内容:一是用当地语言向我们的订户提供财务信息和新闻报道,二是向我们的订户提供数据和信息支持,包括提供公司信息和各种市场数据。”高以亚表示:“比如,我们加大了对民营企业信息即非上市公司信息的开发力度,加大了在中国市场的客户支持力度。在股市方面,我们加强了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的覆盖面和服务。”

满足要求

扩张不仅是现在彭博的代名词,也是过去几年彭博的实际行动。2009年,彭博收购了《商业周刊》和《新能源财经》。根据英国《金融时报》2009年底的一份报告,彭博社曾希望将其客户群从34万数据终端用户扩大到《商业周刊》杂志的100万订户和该杂志网站的500万读者。与此同时,这些行动也被一些人解读为“对抗金融信息市场最大的竞争对手——汤森路透集团”。

对此,高以亚在采访中并没有给出正面回应,但他颇有绅士风度地表示,“汤森路透是一家管理良好、市场地位强大的公司,他们是非常强的竞争对手。但我们相信我们是更好的竞争对手。”就新闻的时效性而言,高以亚强调“我们现有的数据显示,当所有重大新闻发生时,我们大多数人都超越了所有竞争对手——彭博首次发布新闻的概率为75%至80%,包括全球所有市场。”

但在商业模式方面,有分析师表示,彭博社相对单一的商业模式——秉承通用终端策略(30多万用户,金融数据终端用户每月收费1500美元)无法与路透社的全方位商业模式相抗衡。但高以亚不同意,“关键是财务信息的质量。我们一直认为彭博在这方面有很好的优势。”

标题:高逸雅:彭博“加码”中国市场

地址:http://www.fozhu315.net/fhxw/89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