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92字,读完约3分钟

2001年3月,《金融周刊》创刊。

现在,我们十岁了。

一次偶然的机会,听说一个60岁的阿姨是我们忠实的读者。从第一期开始,杂志就从未落后过。虽然她每个月只有一两千块钱的退休金,但她遵循杂志的指导,制定计划,并坚持不懈地付诸实践,实现了把房子搬回市中心,开个小店,让月入几万的夫妻退休的三大愿望。

她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出于好奇,记者终于见到了这位神奇的母亲张木兰。

十年前非常不同

母亲张优雅地坐着。一头卷曲烫过的短发梳得整整齐齐,一件半高领黑裤皮鞋的棕色毛衣简单大方,一个肩背的女式链包给人时尚的感觉。令记者惊讶的是,岁月似乎并没有在她的脸上留下太多的痕迹,她明亮的眼睛里依然闪烁着热情和敏捷。她演讲中的乐观、自信和对新事物的好奇让人们对她的年龄产生了更大的幻觉——她已经60多岁了吗?难以置信。

张的母亲告诉记者,她10年前刚刚50岁退休。张的母亲退休前在一家房地产公司工作,收入还不错。她和普通工薪阶层没什么不同。她每天早上起来买菜做饭洗衣服,过着忙碌却漫无目的的生活。现在,她每天都睡得很自然,听着收音机,在邮局送货,在网上和买家聊天,晚饭后在浦西世博园散步,生活丰富而悠闲。

“现在,在我退休之前,我想都不敢想。我买了房,买了车,没有‘吃小’,自己开了网店,退休后也是这样。很多人说,退休的人就像夕阳,只会一点点落下。但是我的‘日落’已经升起来了。”张妈妈自豪地告诉记者。

所有这些变化都始于10年前。

“如果10年前我没有开始理财,我可能不得不保留我可怜的退休金,每天过着节俭的生活。根本谈不上生活质量。”说着,张她妈笑道:

“知识改变命运,理财改变人生”。果然,张妈就是一个生动的案例。

与财务管理结缘会改变命运

“依附于理财,完全是因为10年前和《财富管理周刊》的‘深蹲’。现在我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情景。”

张母亲的思绪仿佛回到了十年前。她清楚地记得,2001年3月的一个早上,她和很多退休的阿姨一样,手里拿着一个小马甲袋,准备去市场买东西。在菜市场门口的东方报刊亭,一块写着“金融周刊第一期”的小黑板引起了她的注意。因为好奇,张女士向报摊老板要了一份《金融周刊》翻过来。也许是店主在看财经杂志的时候觉得“老阿姨”简直是在给牛弹琴,特意提高声音说:“阿姨,5块外国币(5块钱)!”当时《新民晚报》卖五毛钱,5块钱的杂志对张的母亲来说也不便宜。可能是受店主“刺激”的影响,张的妈妈马上付了5块钱,连饭都没买就转身离开了。回头看那一幕,张的妈妈笑了。“现在回想起来,我真的应该感谢店主。”。

《金融周刊》上的“你不理财,但钱不在乎你”的口号再次深深刺激了张妈妈。这第二种“刺激”相对于小店主的鄙视所激发的自尊,具有启蒙和诱导作用。“是吗?理财与否有这么大的区别吗?那么我该怎么办呢?”张的妈妈很困惑。她的退休工资只有1100元,能维持温饱。理财呢?但她不甘心,想试试。于是,她陆续买了几期《金融周刊》,并根据杂志的邀请报名参加了《金融周刊》读者俱乐部的活动,成为第一批读者。第二年成为《金融周刊》第一届财富创造沙龙会员。

我从没想过这一步会改变她的一生。上一页12下一页

标题:平民理财女王

地址:http://www.fozhu315.net/fhxw/8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