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29字,读完约4分钟

“一点都不好玩,以后也就失去抠鼻孔跷二郎腿的乐趣了。”刚认识张平义的时候,谈话是以她一点点“抱怨”开始的。张平义刚拍完几个小时的电视。主办方这么久都没说清楚,连工作餐都没安排。等她说完,就把她一个人留在了北京初春的寒夜街上。她忍不住拿起电话向之前联系她的工作人员投诉。

这位留着短发、有点“王灏儿”味道的美女是张平义,前台湾《中国时报》特约记者,在四川凉山的一个麻风村任教11年。“跟你想的不一样吗?我其实是一个性格很大,情绪挂在脸上的人。”她从包里拿出一片镇静剂,拿了起来,笑着告诉《商业周刊》记者。因为有些神经衰弱,经常失眠,她的包里总是塞满了药。

消息灵通的张平义坦言,从来没想过自己会成为新闻人。因为《中国青年报》今年春节前后在报纸上发表了她的故事,然后在网上广泛转载,她最近经常收到采访请求,包括报纸杂志和电视节目。她大方地笑了:“如果我能为大营盘村赢得更多的社会关爱,我也很开心。”

当然其中一个成本就是行程满了。这次,她飞到青岛的职业培训中心看望了她深深关心的孩子们,然后来到北京接受了一些之前已经安排好的采访,然后带着一些电视记者回到了她奉献了十年青春的四川省凉山州岳西县大营盘村。

张平义出生在台湾云林的一个公务员家庭,从小就是一个叛逆的孩子。"军训教官命令我们剪短发,只有我敢抗议."张平义从台湾师范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先当了一年老师,恰逢台湾开放“禁报”。一向喜欢挑战,“不服输”的张平义,立马选择转行做新闻。

但与很多选择跑政治经济新闻的同行不同,张平义最热衷的是鲜有人感兴趣的社会关怀话题。艾滋病患者,无国籍难民,慰安妇,精神病人????张平义说,同事都叫她“张大胆”。"如果我决定做一件事,我必须尽力而为。"当时张平义的艾滋病、最后战争50年等专题在台湾获得了很多新闻奖项。

1999年,刚刚生完第二个孩子的张平义,在完成了最后一个关于麻风病的项目后,打算辞职回家,专心照顾丈夫和孩子。没想到,在和国际组织一起参观了四川、云南等地的麻风村后,这位女强人内心的母性和柔软被深深触动,失控了。

张平义震惊地看到中间的“麻风村”变成了荒地,被流放但别无选择只能聚集在一起。最伤害她的是“鸡鸭一样放养的二三代麻风孩子”。麻风病人的孩子大多身体健康,但几乎都不能正常上学,甚至没有户籍。张平义回忆说:“那双清澈无知的眼睛伤透了我的心。”

“别走,我马上回台湾想办法。”当听说麻风村小学唯一坚持了12年的民办教师王因为日子不好过要去卖水果时,张平义想尽办法挽留他。这个“想办法”,张平义,在接下来的10年里,完全依附于麻风村,这个村当时没有名字,后来被称为“大营盘村”。

张平义毅然放弃报社记者数百万年薪,投身麻风病救助志愿者工作。一开始她只是回台湾做演讲或者慈善义卖,寻求捐款,接受身边一些朋友的帮助,但这些力量毕竟有限。2003年,张平义成立了中国希望之翼服务协会,主要目标是在麻风村建设希望工程。

“我是金牛女,热情倔强,我会坚持正义,为理想而前进。”张平义说,希望之翼刚创建的时候,真的什么都没有,没有名气,没有资金。为了筹集资金,小时候被宠坏的张平义甚至不得不在平安夜街头卖蜡烛。感谢一位蜡烛礼品师的帮助,感谢张平义的慈善义卖,张平义真的用蜡烛换来了“百万奇迹”,换来了全新的大营盘小学。

但是,最大的困难不是筹款,而是如何赢得当地村民和官员的信任。至于这个经常出入麻风村的台湾妇女,他们猜测她是志愿者、社工还是传教士。甚至间谍工作?这些谣言让张平义又气又笑。她自称“麻风特勤一号”。之后,张平义几乎每年都要在这里呆上半年,教以前无人照顾、无人伤害的麻风孩子读书、写字、唱歌、跳舞,她渐渐变成了善良的“张阿姨”。上一页123下一页

标题:张平宜:台湾娘子上凉山

地址:http://www.fozhu315.net/fhxw/8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