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19字,读完约3分钟

中新社北京5月22日电北京大学学者蔡22日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表示,中国既面临通胀压力,也面临增长乏力的危险。为了应对当前的宏观经济失衡,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应从增长目标的选择等四个方面进行相应调整。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与经济增长研究中心21日发布了《2011年中国经济增长报告——克服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在于转变发展方式》。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和比较,2010年中国人均gdp或gni超过4000美元,已经从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发展成为中等收入国家。然而,制度障碍、技术创新、收入分配、结构调整和外部环境很可能成为影响下一阶段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蔡指出,中国经济失衡源于通胀压力和增长乏力的双重打击。就通胀压力而言,第一,时间较长,未来2-3年将面临通胀压力;其次,类型改变,需求将继续对通货膨胀起到强大的拉动作用;此外,成本上升对通货膨胀的驱动力将逐渐增强;第三,活跃的虚拟经济将提高通胀压力和通胀预期。

此外,还有三个增长动力不足:第一,中国经济进入新一轮的高度繁荣需要2-3年时间;第二,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仍将存在,甚至可能加剧;第三,内需不足的矛盾短期内难以克服。

为此,建议对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进行相应的调整,而这种调整和变化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第一,宏观经济增长目标的现实选择只能是“适度通胀下的有效增长”,既不能选择高通胀高增长,也不能再现低通胀高增长,还要防止高通胀低增长。蔡认为,从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发展目标的实现要求来看(002280),只要保持6%左右的增长速度,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如果速度保持在7%以上,目标将提前实现。因此,应该更加关注增长的质量和有效性。

二是宏观经济政策组合从“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转变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一方面,宏观调控已实质性进入“退出时机”;另一方面,宏观政策组合已经从之前的同向财政与货币政策组合调整为“紧匹配”的反向组合,即财政政策减少扩张的同时,扩张方向不变,货币政策开始收紧。

第三,汇率政策应回归渐进升值渠道,密切关注人民币进入加速升值渠道的供求效应。

第四,宏观管理上注意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的结合。蔡表示,从表面上看,严格的宏观调控政策和积极的供应管理相结合可能会对短期经济增长产生影响,但从长期来看,它可能会提高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帮助中国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诅咒,实现可持续发展。

标题:北大学者: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应对失衡作出四调整

地址:http://www.fozhu315.net/fhxw/7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