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44字,读完约5分钟

“红瓦、绿树、碧海、蓝天”,青岛市南区西部的古城焕发出新的活力。刘春梅

作为建在胶州湾的海滨,青岛正在建设一个新的湾区经济。随着“三带一轴、三湾三市、组团式”城市空布局的逐步深化,青岛正稳步向国家东海岸重要创新中心、中国重要区域服务中心、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经济中心城市的目标迈进。

从青岛东部崂山区滨海大道北行到青岛蓝谷核心区,40多公里高架轻轨正在紧张施工,已建成的轻轨已开始试运行;在青岛西部的西海岸新区,城市地铁也在建设中,穿越胶州湾的第二条海底隧道也已进入示范阶段;在青岛北部的胶州市,最高级别的4F青岛新机场正在建设中,将于2019年投入运营。年旅客吞吐量将达到3500万人次,长期旅客吞吐量将达到5500万人次...

这些重大交通项目的建设是青岛从“一湾一城”向“三湾三城”跨越的重要基础和标志。

重建城市发展框架

青岛是建在胶州湾上的沿海城市。在今年召开的青岛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中,青岛提出要深化“三带一轴、三湾三城、组团式”城市空房间的布局,打造覆盖全区面向未来的城市群主体形态。首次提出“三湾三城”的城市结构,即构建“中心湾区、西湾区、东湾区”的海湾型城市新格局。中心湾区,依托胶州湾群建设中心城市,优化城市功能,聚集高端元素,延续历史文脉,突出“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城市风格;西湾区,依托灵山湾集团打造西湾城,打造董家口港口城和古镇口国防与民用技术集成创新示范区,打造海上强国战略支点;在东湾区,依托鳌山湾集团,建设东湾城,建设以海洋教育和科技为特色的世界闻名的“中国蓝谷”。

同时,青岛首次提出了“三带一轴”,即辐射山东、服务海权的沿海海洋特色发展带、面向东北亚、融入“一带一路”的烟威青协调发展带、连接欧亚、辐射黄河流域的齐威青协调发展带、贯穿青岛南北、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大沽河生态轴。

“三湾三城”的城市结构使青岛构建了国际区域性大都市的发展框架。“三湾三市”的城市结构,特别是即墨市刚刚被批准退出城市区划后,青岛市区面积已达到5214平方公里,占青岛总面积的46.22%,这对青岛更好地发挥其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主导作用,更好地完成建设海洋强国的国家使命极为有利。

促进区域产业的重新定位

“三湾三城”的城市结构使青岛不同区域的产业定位更加精确和清晰。五年前,近百家老青岛企业开始搬迁、改造和升级,大部分企业从“中心湾区”搬迁到青岛西海岸新区,使青岛西海岸新区成为一个重要的工业城镇。目前,青岛西海岸新区已经形成了以青岛前湾港和董家口港为基础的产业体系。在青岛100亿级产业链中,西海岸新区拥有8个专属产业。近年来,每年都有数千亿个项目落户青岛西海岸新区,显示出蓬勃的发展活力。

青岛蓝谷位于“东湾区”,定位为海洋高科技中心,目标是建设国际海洋科技高地,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目前,青岛蓝谷已引进20个“国家名”重大科研平台,山东大学等20余所高等院校建立了校区、研究所或创新园区,落户250多家科技企业,引进280多个高端创新创业项目。

在传统的中心城市“中央湾区”,产业定位也更加准确。市南区被定位为现代服务业的聚集地,正在全力打造时尚之都。目前,它拥有相对完善的高端时尚消费生态。崂山区重点建设金嘉陵财富中心。短短三年多时间,金嘉陵金融区聚集了20家金融业态、530家金融机构和金融企业,实现金融业增加值83.6亿元。

帮助城乡加快发展

“三湾三城”的城市结构加速了青岛城乡统筹。更不用说建立了董家口港口经济区,把这个偏远的农村地区变成了一个现代化的新港口城市;青岛蓝谷的建立也把即墨东海岸的渔村变成了海洋科技城。此外,城市规模的扩大将青岛的城市治理置于更大的范围内。远离两湾区的青岛北部农村,也以大沽河治理为纽带,形成推动青岛城乡一体化的生态轴线。以大沽河治理为契机,青岛规划了10个大沽河开发主题旅游区,先后建成莱西姜山、即墨古城等5个重点旅游区,莱西商城、平度云山等13个特色旅游城镇。沿河的许多城镇已经开始了生态旅游,并开始了新的绿色发展模式。

“三湾三城”的城市结构使青岛更有利于解决“大城市病”问题。青岛提出了“组团式”发展模式,即加快新型城镇化,完善“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特色镇(街)-城乡社区”的城镇体系。建设胶州湾东岸、西岸、北岸中心城市,加快北部崛起,推动平度、莱西成为整个区域整体发展的战略支点。创建10个具有自身特色的现代次中心城市,加快生产城市一体化,促进人口集聚。创建35个特色城镇(街道),发展特色产业,完善便民服务。创建300个特色城乡社区(村),激发全球发展活力。这种分层发展模式将城市的不同功能层层分解,将极大地分流人们不同的生活和生产需求,从而缓解交通拥堵。(刘成)

编者:王瑞静

标题:青岛:从“一湾一城”到“三湾三城”

地址:http://www.fozhu315.net/fhxw/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