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89字,读完约2分钟

“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中国正稳步走向一个更加开放和自由的金融体系。在实现大型国有银行商业化、提高其效率和盈利能力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

5月13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第一副总裁约翰·利普斯基(John Lipski)在主权财富基金国际论坛上表示。他演讲的主题是“中国:经济转型和金融改革”。

然而,约翰认为,全球金融危机在中国产生了另一个更微妙的影响。也就是说,全球金融体系的崩溃暂时阻止了中国决策者走上开放和改革金融业的道路。诚然,在目睹了西方国家金融中介模式几乎完全瓦解的过程后,人们不禁会说:“等等,我们要去哪里?”

“这种反应完全合乎逻辑。但是,从长远来看,中国的回应并不十分恰当。因此,看到“十二五”规划把金融改革放在重要位置,我们深受鼓舞。”约翰说。

三大问题

事实上,在约翰看来,金融业的成功改革不仅会支持中国国内经济的发展,还会对中国的外部失衡产生重要影响。中国目前的金融体系存在三个问题,抑制消费、刺激企业储蓄和干预经济决策。

首先,货币管制措施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对银行贷款施加直接的行政限制。这将压低资本价格,人为压低利率。过去十年,中国实际平均存款利率仅为0.25%。因此,主要以银行存款形式持有储蓄的居民受到隐性税收的影响,这使得企业投资和对冲干预的成本低于其应有的水平。这一制度压低了居民收入,抑制了消费,同时也会促进企业利润,提高盈利能力,最终增加储蓄。目前,企业储蓄占全国储蓄总额的三分之一以上。

其次,中国在确保市场决定许多工具的利率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然而,存贷款利率仍然由政府控制。国际经验告诉我们,如果这些主要利率不能由市场供求变化自由决定,那么整个利率期限结构将受到严重影响。资本成本低,会给银行扩大贷款的强大动力,甚至会规避央行设定的信贷限额。众所周知,信贷过度增长往往会推动商品和服务的通胀,也会推高资产价格。

最后,约翰认为,尽管在开发其他市场和金融工具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中国的金融体系在很大程度上仍由银行主导。然而,约90%的居民金融资产仍以银行存款的形式持有。此外,在过去五年中,平均只有约11%的企业融资来自债券和股票市场。由于替代银行存款的其他投资形式有限,而且这些存款的实际回报率非常低甚至为负,中国储户不得不转向其他价值储存手段。这又导致了非金融资产,尤其是房地产。

那么,我该怎么办呢?上一页12下一页

标题:IMF副总裁:中国金融改革路线图的关键要素

地址:http://www.fozhu315.net/fhxw/7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