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79字,读完约5分钟

——访国土资源部部长、国家土地督察长许

今年6月25日是第21个全国土地日。国土资源部部长、国家土地督察长许在接受专访时表示,土地是一切生物之源,是立国富民之本,承载着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土地的使用和管理从未像今天这样深刻地维系着国家的命脉和人民的基础,也从未像今天这样深刻地影响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和质量。“虽然国土日一年只有一天,但带给我们的启迪和思考却贯穿于每一天。”

过度消耗低效土地的粗放式发展是不可持续的

记者:围绕“土地,转变发展方式”,今年全国“土地日”的主题是“振兴经济,守住红线,造福民生”。发展经济是保护耕地和发展的唯一途径吗?

许:节约集约用地不仅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必要手段,也是不可或缺的手段。我国人口多,土地少,后备耕地资源不多,尤其是耕地资源短缺。人均耕地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40%左右。与此同时,中国的土地使用总体上仍然是粗放和浪费的。新市镇和新区在很多地方迅速扩张,城镇的低密度和分散扩张明显。工业用地的容积率仅为0.3-0.6,而空农村地区的新农村和闲置废弃地都是widespread,/きだよ的0。土地资源的刚性约束变得更加明显。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决定了未来我国土地利用形势将更加严峻,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依靠“投资拉动、资源投入、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过度消耗、低效利用土地资源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变得不可持续。

只有有效转变管理理念、职能和方法,全面实施资源节约优先战略,大力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通过经济发展逐步降低土地资源消耗,通过改变土地利用方式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才能从根本上缓解土地资源供需矛盾,更好地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将有利于节约集约用地机制的完善。从而实现经济发展与土地管理方式转变的良性互动。

对储备土地资源大规模开发的依赖是不可持续的

记者:目前部分地区存在规划/房源不足、土地利用规划指标缺失、补充储备资源不足等问题。能否继续依靠开发后备资源来解决问题?

许少师:“政治的关键是吃饱。”在拥有13亿多人口的中国,耕地一直是我们必须坚持的“生命线”,耕地保护一直是关系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18亿亩耕地红线是保证我国95%粮食自给率必须坚持的底线。然而,由于多年来高强度的土地开发,我国耕地后备资源一直非常有限。除去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地区,可开发耕地后备资源从2000年的700多万公顷急剧下降到500万公顷以下,分布不均。因此,依靠大规模开发后备资源来补充建设占用耕地的模式是不可持续的。

秉承18亿亩耕地红线,有压力,有潜力。我们要顾全大局,积极应对,毫不动摇地把“两个最严”土地政策放在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位置,切实采取有效措施落实。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是土地管理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必须承担的艰巨任务。守住红线要求坚持控制与激励并重,开源节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强化耕地保护的共同责任机制。大力实施农村土地整治,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确保耕地面积、质量、生产力和生态改善。特别是要以基本农田保护为重点,加快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实施永久性保护,严格控制征地范围和规模。

忽视城乡土地权利主体平等的模式是不可持续的

记者:近年来,您一直强调将土地改造为资源、资金、资产三位一体的管理。这是否意味着资本化、资本化进程加快,土地开始涉及深层次的经济社会问题?

许: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土地资产和资本的属性不断得到体现和强化。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城乡人地格局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地方政府、企业、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土地利益格局得到了深刻调整,利益关系日益复杂。土地利益调整引发的社会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尤其需要尽快实现从简单的资源管理向资源、资金、资产三位一体管理的转变,密切关注土地资产化和资本化背景下的经济社会问题,不断增强土地管理中的权益保护、民生保障和风险防范意识。要改善局面,改革创新,不断转变管理职能和管理方式,加强服务监督,确保土地政策惠民。

要从长远和根本上保护权益,加强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建设。按照“产权清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的原则,深化农村土地管理体制改革。从长远来看,要完善土地产权制度,统一交易规则,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实现城乡土地权利主体平等和公开、公平、公正的交易。要惠及民生,就要确保农村土地整治真正惠及“三农”。土地整治后的土地增值收益必须全额返还农村,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标题:徐绍史:正视我国土地问题的三个“难以为继”

地址:http://www.fozhu315.net/fhxw/6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