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76字,读完约3分钟

图①:著名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何。

新华社记者杨照片

图②:1992年4月,钱三强、何在中国科学院第六次学术委员会会议上。

新华社(数据照片)

图③:何惠泽的办公室。

本报记者陈照片

图4:何惠泽的家还是老样子。

何惠泽

中国著名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高级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原副所长、研究员。

2011年6月20日7点39分在北京去世,享年97岁。

何院士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现代物理研究所、原子能研究所、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科学学会常务理事。

6月20日,北京炎热的初夏,一位97岁的老人悄然离世。

灵堂设在家里。中关村北区14号楼(000931),7室老房子。在其中一个小房间里,画像里的老人满头银发,微微笑着,微微笑着,简单到没有什么特别的表现。

办公室还是老样子。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主楼a224室,除了书柜和书桌,几乎没有多余的物品。衣架上挂着几件简单的蓝布工装裤,书桌上的镇纸是老人自己捡的鹅卵石。

“她是一个很普通,很低调的老太太,我们只是和平相处。”她的女儿钱民协评论道。

这位“普通”的老太太是著名的物理学家贺,他最先发现了正负电子对撞现象,并与丈夫钱三强合作,发现了铀裂变的新途径。

伟大与“平凡”——中国第一代女物理学家,就是在这样的“矛盾”中,绽放出灿烂的光彩。

热情,坚持,简单,单纯

1996年,全国宇宙射线大会在云南大理召开。82岁的何先生没有要求任何特殊待遇,和大家一起坐长途汽车从昆明到大理。有一天晚上,经过一段颠簸的骑行,老太太再也没有抱怨过,有说有笑,睡得很香。

——中国科学院高能研究所粒子天体物理中心研究员马玉玺

在科学界,这位“非常普通”的老太太被大家视为“何先生”。在60多年的科研工作中,她的重要成果广为人知:铀核三分和四分裂变的发现,核乳胶制备过程的研究,宇宙线超高能物理和高能天体物理研究在中国的推广...

大家不知道的是,何先生直到老了还坚持整天工作。当然,因为年纪大了,她不能再从事具体的研究工作,只能坐在办公室里看文献。

始终保持对科研的热情,是何老师在世界上留下的最深的印记。“这些年来,我脑海中经常出现一幅画面,那就是当我们在野外做高空气球实验时,她几乎会出现在每一个场景中。”马宇锡说。

1979年,高空气球项目正式启动。马玉玺的部门每年都在实地进行气球实验和科学观察。何先生一知道有新研制的气球或观测仪器要试飞,她就去现场。每次65岁的她都要骑吉普车,从北京颠簸两三个小时才能到达目的地河北省香河县。

这种亲身实践的行动,何先生坚持了10多年。马玉玺说:“空高空气球飞行和观测都有一定的风险,你越是遇到这样的机会,何先生就越不会放过。她认为,有风险,才有挑战,只有克服挑战,才有发展。”上一页12下一页

标题:何泽慧:她就是很普通的老太太

地址:http://www.fozhu315.net/fhxw/6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