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31字,读完约3分钟

中国5月份宏观数据终于在6月14日发布。本应引起广泛关注的Cpi再创新高,却突然被“数据反腐”这个荒谬的话题所掩盖。

据路透社6月8日发布的消息称,“中国5月份cpi同比上涨5.4%”,而国家统计局6月14日发布的实际数据为5.5%。这引起了中国人的极大恐惧。同时,据说彭博社还发布消息称“经济学家对宏观数据的预测值显示,5月份中国cpi同比增长5.5%”。路透社和彭博社是当今两大外国信息提供商。外国人猜测国情那么勇敢,当然让盲人不高兴。所以有些自以为聪明的人猜测,里面会有秘密。当时找鬼的重要性大于分析经济现实。不得不说,这种思维充满了民粹主义的无知和盲目。

首先,关于路透社预测的传言经不起考验。比如,据能说会道的人说,“自2008年以来,路透社已经7次准确猜测中国月度cpi数据”。乍一看,似乎路透社的漏洞揭示了它的秘密。但是从2008年到现在已经三年多了,按照40个月的计算,猜测率在15%左右。要知道,cpi数据并不像猜中一个双色球,没有依据。靠的是上个月,指的是当月内的经济现实,并非空穴来风。最终数据必须在相对较小的范围内。就今年5月的cpi数据而言,在数据正式发布之前,几乎所有行业都一致认为会再创新高;鉴于4月份消费物价指数同比增长5.3%,5月份上限的预测值大致在6%以内,实际选择大致在5.4%至5.9%之间,只有六分之一。如果上下相差0.1个百分点也算“猜对”的话,可能性更大。

其次,路透社和彭博的预测分析本质上是基于均值的优化结果。以路透社为例,其统计数据有专门的综合信息预测平台,整合各大机构发表的意见,取平均值。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知识再加工的结果,提高了预测精度。不能认为仅仅靠“睁眼”就发现了我们国家数据的秘密。

第三,路透社和彭博社并没有从数据中获利的最大动机。从机构性质来说,路透社和彭博是信息服务提供商,路透社的专长在于交易系统,即通过实时匹配交易为国际固定收益产品和衍生品提供交易服务;彭博专注于易于使用的信息终端,能够高效、清晰地向分析师提供海量信息。无论提供的数据有多可靠,“预测者”这个称号都不会帮助这两个信息巨头解决现实中最重要的问题,也不会帮助他们从预先预测的数据中获利。

由此可见,如果有真正的内幕,有“数据反腐”的需要,突破的不是路透社、彭博社等外国信息提供者,而是市场交易机构。其中至少包括国内券商、基金、国外qfii。如果监管部门真的打算以此为突破口打击内幕交易,那么先把路透定为重点目标是不合适的。否则,真正的坏人可能躲在嘈杂的口号里。

数据的绝对值从来都不是最重要的,也不是统计的最终目的。好的统计数字反映出符合实际的趋势。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在坚持打击内幕交易的同时,不必纠结于某些数据被猜中。

标题:沈洪溥:“数据反腐”不必小题大做

地址:http://www.fozhu315.net/fhxw/5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