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73字,读完约4分钟

中国在货币政策和实体经济发展上向德国学习,在养老金政策上应该向美国学习。

转型期中国经济面前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德国模式,一种是日本模式。鉴于日本模式陷入泥潭,德国模式成功,中国似乎应该学习德国模式。

德国经济以制造业为基础,货币政策、教育体系、基础设施都是围绕实体经济制定的。德国的出口产值和中国差不多,而人口只有8000万。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科学研究一直集中在制造业的实用技术上,而化学工业、汽车工业和机械工业一直保持着世界领先地位。

为了维持制造业的明确预期,德国央行实施了严格的通胀目标制。如果说世界上有哪个大型经济体几次成功抵御了通胀的威胁,那就是德国。德国联邦统计局今年3月1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德国平均劳动力成本同比增长0.7%,不考虑季节因素。据德国汉斯-博克勒基金会统计,2009年德国劳动力成本增长2.3%,低于欧盟2.9%的平均水平。2000年至2009年的9年间,德国劳动力成本平均增长率为1.9%,远低于欧盟许多国家。劳动力成本的平缓增长率表明,该国货币购买力保持稳定,换句话说,德国成功控制了通货膨胀。当汇率与利率发生冲突时,德国的做法是维持本国货币稳定,优先考虑利率。

德国的基础设施保证了快速的客流和物流。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2010年物流绩效指数,德国排名世界第一。后金融危机时代,2009年1月,德国总理默克尔领导的执政联盟通过了新的经济刺激计划,其中包括140亿欧元(约合187.6亿美元)的联邦基础设施和学校投资。引人注目的是,德国是欧洲唯一允许所有车辆免费使用高速公路的国家。严格的法律和低廉的运输成本为德国制造业创造了一流的环境。

除了对中小企业的优惠待遇,德国的学徒教育对德国工业的发展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德国法律并不强制工厂接受学徒制,但到目前为止,已有45万家工厂实施了学徒制,工会在约450个行业中规定,工厂必须具备学徒经验,才能被雇用为正式员工。工人的培训从学徒开始,大多数16岁的人必须在他们选择的行业做三年的学徒。学徒一周在工厂待四天,第五天回职校接受理论课。目前,德国有9000多所职业学校和近52万个不同类型的职业培训中心,职业培训已经商业化和普及化。德国的人均产量是英国的两倍。在德国,70%的员工有能力,而在英国只有30%。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希克曼(James Heikman)在2006年2月访华时指出,目前中国人力资本投资相对不足。中国人力资本投资占GDP的2.5%,物质资本投资占30%;美国人力资本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4%,但物质资本仅占17%;其他国家的人力资本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印度为3.3%,泰国为4.1%,德国为4.8%。

德国也有问题,因为内部能力小,通过欧洲经济一体化解决。然而,过度激进的欧元导致了当前的欧洲债务危机。金融危机期间,德意志银行咄咄逼人的高杠杆率表明,德国人没有向虚拟经济屈服。幸运的是,在德国经济虚拟化之前,金融危机恰当地结束了这一过程。中国市场足够大,但德国在教育、货币、制度等方面有中国缺乏的优势。

作为一个后发展国家,中国无法全面学习德国,尤其是在社会保障领域。

德国是一个高福利国家,已经形成了一套包罗万象的高福利制度,包括托儿、教育、住房补贴、青年津贴和社会救济。社会福利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如果中国的福利支出占gdp的三分之一,可以预计会马上破产。在一个人口众多、激励机制不完善的经济体中,分配制度的公平比高福利更重要。

美国的社会福利制度介于高福利和无福利之间,未来的福利与个人收入密切相关。这个制度侧重于建立基本养老保障,而丰厚的保障与个人努力获得的工资密切相关。无论是美国还是德国,未来的养老金赤字都是一个阴影笼罩在头上。相比之下,美国的养老保障压力相对较小。

作为制造业大国,德国是中国的先行者。作为一个正在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国家,美国鼓励个人努力的方式值得借鉴。无论哪种方式,包括中国长期推崇的新加坡模式,公平的法律救济都是保证模式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这也是中国最短的短板。

标题:叶檀:货币要学德国 养老要学美国

地址:http://www.fozhu315.net/fhxw/5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