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52字,读完约3分钟

评选25位最具影响力的商界领袖是《中国企业家》每年年底必须为读者做好的一项工作,也代表了我们每年对中国商界的思考和判断。关于这个有好消息也有坏消息。

坏消息是,我们今年没有发现任何特别令人兴奋和新鲜的企业家。就像我之前在这个专栏里说的,盘点2010年的大企业、大企业家,我感到无力和激动。这10个月来接连发生的事情,就是标杆公司的丑闻和领军企业家的争议。即使是今年再次荣登影响力排行榜榜首的马云,在2010年也将更具挑战性。阿里巴巴团队与雅虎争夺控制权,淘宝转型整合...从整体上看,著名企业家都处于某种“胶滞”状态。

好消息是,更多的60年代出生的企业家跳进了这个25人名单(去年1960年后名单上有10人,今年有15人,占据了25人名单的很大一部分);即使在新的商业领袖榜单上,也只有杨(联想)、于亮(万科)和(美的)在推动销售额突破1000亿元的公司,而且三家都是60后——万科和美的刚刚实现2010年销售额突破1000亿元的目标。

这是激励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出生的企业家将企业做大并成为世界最大企业的动力之一。今天,它在60年代出生的第二代人手中成为了现实。但无论老少,他们的商业价值观和评价体系都发生了变化,不再以大美、大要求、自视甚高的姿态大呼小叫。这可能叫进化。

但毕竟千亿级企业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话题,值得探讨。它和60后有什么联系?1.如果没有恰当引用马克斯·韦伯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概念,60后企业家就是一个善于工具理性的群体。所谓工具理性,本质上是效率和手段,是撑起几千亿企业的骨架支撑。杨袁青、于亮、方洪波都是从企业一线成长起来的踏实而不张扬的人物。在成为首席执行官之前,他们在金融、营销和销售方面都是强者。可以说,他们是中国大型民营企业的第一代“专业人士”,他们是机会驱动、关系驱动、价值观驱动,这是上一代创始人的鲜明特征。2.千亿级企业是第一代战略定位、资源支撑与60后实施运营无缝对接的结果。如果只有60后那种突出的工具理性,第一代创造的企业战略和文化已经破碎或动摇,1000亿的规模无法产生。

是的,光有工具理性是不够的。毕竟60后要管1000亿级企业。他们需要在工具理性的基础上,建构属于这一代人的价值理性,才能指挥“后千亿”之旅。这意味着1000亿级公司需要改变增长模式和路径,不再满足于单纯的规模积累。比如万科能否像于亮所说的那样,敞开胸怀,整合房地产乃至建筑行业的资源,实现“包容性增长”?比如美的能不能优化产品线,警惕摊摊带来的后患?这意味着1000亿级的公司应该在上一代本土企业家后悔的国际化话题上取得实质性进展。在这方面,联想走的比较远,国际化是美的下一阶段的重点。更进一步说,还意味着除了单纯的制造和销售产品,除了成为有规模的龙头企业,在60后的领导下,千亿级的公司要给中国的商业文明注入一些新的基因,让中国的大公司因为以人为本,以创新为导向而受到关注和尊重。

已经发生的坏消息告诉我们,有多少60岁前的知名大公司和企业家,都在基因缺陷的命运中。

标题:李岷:1960后与千亿级

地址:http://www.fozhu315.net/fhxw/5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