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89字,读完约4分钟

2011年,全球经济将面临严峻挑战。

危机过后,触底效应已经在2010年发挥了作用。世界各国在危机期间采取的大规模刺激措施,无论是在金融还是货币方面,都被证明是暂时的。

全球政策制定者将越来越多地选择尝试一些未经测试且有风险的方式。货币争端、量化宽松政策和主权债务危机已成为令人不安的因素,新的风险正在出现。

作为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不得不承受新政给其他经济体带来的贸易和资本流动的冲击。就像2008-2009年的危机和衰退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风险一样,欧、美、日等世界各经济体的危机余波在新的一年仍将对中国经济构成威胁。

除了外部的不稳定因素,在内部,中国经济的首要任务是调整经济结构。

中国经济的当务之急是将经济重心转向国内私人消费,并实现经济再平衡。好消息是,十二五规划似乎非常重视实现以消费为导向的经济增长。然而,不太乐观的国际经济环境并不能给中国足够的时间一步一步地应对这一艰巨的转型。作为一个长期注重社会稳定的国家,中国必须抓住时机,为消费型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特别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减少过剩储蓄,努力提高贫困地区的收入和工资水平,大力发展服务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如果中国能够成功地将其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从外部需求转变为内部需求,将极大地促进中国经济,甚至整个亚洲和整个世界。

对中国来说,它曾经非常担心经济增长放缓。然而,如果增长的主要驱动力转向劳动密集型服务业,那么单位gdp可以创造比目前更多的就业机会。这样,中国经济可以以比今天更慢的速度运行,比如7%~8%,同时仍然保证社会稳定。这一变化将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产业模式从能源和污染密集型制造业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服务业转变。这是中国追求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模式的重点将从数量层面转向以可持续效益为重点的质量层面。

如果中国能够大胆推进上述政策,私人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从目前的36%上升到2015年的42%~45%。就国际标准而言,这个值还是比较低的,但对中国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改变。

要实现消费结构的调整,中国需要从三个方面采取措施:增加就业、提高工资、让工人阶级从过度储蓄转向增加消费。没有先后之分,也没有先后之分,每一部分对中国经济宏观结构的调整都非常重要。

推进经济结构转型,不能放松对通货膨胀和房地产市场过热周期性风险的警惕。如果通货膨胀率失控或房地产泡沫形成,中国经济可能会硬着陆。鉴于此,中国必须尽快有效应对通货膨胀,以便尽快进行结构调整。

为了应对当前的通胀压力,中国有三个主要的政策工具可以使用:第一,传统的反周期稳定政策,如加息和货币升值;二是进一步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限制银行信贷过度增长;三是用行政手段处理推动农产品(000061)价格暴涨的个别问题。2010年,cpi涨幅达到5.1%,目前的通胀压力已经处于危险地带。因此,中国必须毫无保留地使用一切政策工具抗击通胀。

到目前为止,中国已经在这三个方面采取了措施。此前,中国的货币政策调整一直比较温和,我已经建议中国加大这方面的调整力度。幸运的是,在圣诞节,中国人民银行迈出了令人兴奋的一步:央行宣布将利率再上调25个基点,这也与中国政府12月初宣布将采取审慎货币政策的声明相一致。

在当前增长和通胀周期的关键时刻,收紧货币政策非常重要。如果中国真的想采取措施提高工资水平,以提高家庭购买力和私人消费水平,这一点尤其如此。因为如果在通货膨胀加速的环境下工资快速上涨,可能会出现工资和物价的周期性上涨,最终导致通货膨胀预期上升。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中国将不得不采取更严格的措施来应对通胀,这最终可能导致硬着陆。

历史已经清楚地告诉我们,越是后期过度通胀得到有效控制,越有可能出现这样痛苦的结局。这是中国最不想看到的。因此,中国必须抓住机遇,坚定不移地坚持控制通货膨胀。

(作者是摩根士丹利亚洲区非执行主席)

标题:摩根士丹利:当前的通胀压力已经处于危险区

地址:http://www.fozhu315.net/fhxw/5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