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813字,读完约7分钟

2011年是中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也是国际金融危机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临近年底,中国经济网组织12名国际问题专家就未来五年中国外交和国际关系格局可能发生的变化进行了一系列专访。以下是中国外交学院博士、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王波对中国外交五年的看法:

未来五年,国际权力格局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超级大国相对衰落,新兴发展中国家崛起;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革命进一步深化了国际一体化和区域一体化的持续发展。同时,核扩散危机有可能进一步蔓延,引发地区冲突。随着能源需求的增加,能源安全形势日益严峻,气候变化已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挑战。国际政治经济秩序面临新一轮洗牌。全球相互依存的加深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大大降低了传统国际关系中零和博弈主导的霸权冲突的可能性。大国之间在解决冲突和矛盾时的克制和自律反映了这一国际趋势。同时,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与世界的相互依存将进一步加深,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将进一步增强,中国的外交将能够取得进一步的成就。中国在联合国、世贸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治理机构中的发言权越来越大,反映了这一趋势。然而,在中国融入世界的过程中,频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必然会导致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利益冲突和摩擦增加。在心理层面上,中国的强大发展必然导致世界大国对中国崛起的意识增强,中小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的期望提高,对中国强大后能否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继续发展与这些国家的关系的疑虑加深。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的长期角色正面临挑战。中国面临着重新诠释国家利益和战略重点的挑战。面对机遇和挑战,中国的外交战略不应该为了小利而捂着眼睛,而应该只爬到顶端。

首先,中国应该及时调整自己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未来五年,中国外交可以取得更多成就,继续保持低调。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避免贬低自己,把中国定位为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国际体系的建设,承担符合中国国力的国际责任,在国际体系框架内争取和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同时要避免国力强大后可能出现的暴发户心态,避免言行不慎造成“中国威胁论”的论调。在外交上,尤其是从事一线外交工作的人员,要充分发挥中国礼仪之邦的优秀文化传统,以礼待人,以理服人。

第二,要在国际体系建设中取得更大成就,为我国建设富强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服务创造更有利的外部环境。

首先,要在国际多边机制的体系建设上取得更多成绩,弥补组织能力的不足。国际体系为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提供了稳定透明的行为规则,降低了国与国之间交流的交易成本。一个公平的国际体系有利于世界各国的和平发展。国际体系建设能力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中国未来的崛起不能通过传统的挑战霸权的方式来实现,而是通过观察和构建国际体系来实现。

中国应继续加强联合国框架下的维和行动,树立负责任的政治大国形象。在经济领域,主动发挥中国快速发展的经济优势,增强在世界贸易组织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话语权,使中国在未来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中占据主动。在能源领域,要加强与能源生产国和能源消费国组织的合作,争取早日成为国际能源机构的正式成员,参与应对可能出现的能源危机。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机制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将应对气候变化与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

其次,要在区域一体化体系建设上取得更大成就。区域一体化不仅是区域安全与稳定的基石,也是促进区域繁荣与发展的动力。区域一体化是中国化解亚太地区“中国威胁论”,逐步消除冷战时期在该地区形成的排他性联盟网络,最终实现区域安全共同体,解决安全困境的现实选择。欧洲和北美地区一体化的成功案例不应该只停留在亚洲国家的教科书上。东亚一体化进程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远远不能满足地区安全和发展的需要。中国应在东盟+中国、日韩和亚太经合组织等现有区域合作的基础上,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首先,在历史和解的基础上,加强中、美、日、韩+东盟安全对话机制建设,具有积极进取的意识,积极融入冷战时期形成的美国双边安全联盟,努力淡化旧联盟,重构亚太新的集体安全格局。朝鲜核问题是中国新的亚太安全机制的最大障碍。中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朝鲜核问题旷日持久对中国地区威望的损害。在经济区域一体化问题上,中国应积极推进中日韩经济一体化进程,以中日韩经济一体化带动整个东亚经济区域一体化进程。中日韩经济一体化应以中韩自由贸易协定为动力。(中韩自由贸易区最大的障碍是政治因素:朝鲜问题。)在此基础上,在APEC框架基础上,扩大经济区域一体化范围,提高一体化水平。

第三,我们要继续努力,通过国内改革和发展,进一步改善和提高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

首先,要加快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中国法制,依法治国,构建和谐社会,减少国际势力在人权问题上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未来五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和政治改革进入关键阶段,社会矛盾将不可避免地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甚至加剧。随着互联网和现代通信的快速普及,网络技术使得新闻传播越来越远程化、互动化和放大化,政府的服务和治理职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新的挑战。因此,中国应该通过实现内部和谐发展,有效消除西方国家以人权为借口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同时,随着全球化的日益紧密,中国社会和政治的和谐有序发展将成为提升中国国家形象和软实力的王牌。

其次,要加快国内经济结构转型,从根本上缓解中国在国际贸易、国际资源和环境谈判中面临的压力。在西方发达国家受到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经济转型困难、社会矛盾加剧的情况下,中国作为一个贸易顺差、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大国,未来必将面临更大的国际压力。除了在国际谈判中坚定捍卫中国的发展权益,中国还需要改变发展模式,在改变的过程中寻求发展。中国应加快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扩大国内市场份额。要有效改变中国经济严重依赖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低附加值再加工产业的现状,提高中国经济在国际经济中的竞争力;通过技术升级,可以降低中国经济发展的资源和环境成本,改善中国在国际能源和环境谈判中的被动局面。要改善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增加国内市场需求,最终实现国际贸易中的进出口平衡。要认识到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国外市场不是无限增长的。长期巨额贸易顺差不符合中国国家利益,不可持续。

专家介绍:王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国际低碳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助理;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访问研究员;2008-2009年在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从事气候变化政策比较博士后研究;外交学院博士。

研究领域包括:国际气候变化与能源政策、技术转移政策、中国外交、美国政治与外交、中欧关系等。著有《美国石油政策研究》等专著;在重要国际期刊发表多篇论文;主持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参与国际气候变化谈判合作、履行自主减排承诺的行业减排方法可行性研究”。

标题:王波建言十二五:国际秩序新一轮洗牌中国应更有作为

地址:http://www.fozhu315.net/fhxw/5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