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573字,读完约21分钟

进一步强化强农惠农政策,努力保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良好势头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是农业和农村发展迈上新台阶的重要机遇期。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按照工业化和城镇化深入发展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 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注重巩固农业和农村发展基础,在收入分配格局调整中注重增加农民收入。 着力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强化强农惠农政策,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为促进经济长期稳定快速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全面总结2010年“三农”工作,准确把握农业和农村发展形势

2010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凡的一年,也是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历尽艰辛、锐意进取、取得新成就的一年。面对极其严重的自然灾害和艰巨的抢险救灾任务的严峻形势,面对农产品市场价格异常波动(000061)和农业生产成本上升的严峻挑战,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和制约农业和农村因素明显增加的严峻考验,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果断决策,全国上下齐心协力,克服困难。农业和农村发展继续保持前六年的强劲势头,取得了异常显著的成就,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粮食产量创新高,实现了半个世纪以来的首次“七连增”。全年粮食总产量10928亿斤,平均亩产663斤,均创历史新高。二是农民收入增长创新高,连续七年实现快速增长。农民年人均纯收入5919元,实际增长10.9%左右,增长766元,创历史新高。三是改善民生,农村公共事业快速发展,关系农民切身利益、基层群众喜闻乐见的重点领域迈出新步伐。四是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推进,农村发展活力不断增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深化,草原生态保护补贴奖励机制建立,城乡协调发展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五是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经过各方共同努力,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确保粮食产量不下降、农民收入不徘徊、农村发展良好势头不逆转”的总体要求已经实现。这为巩固和扩大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克服各种风险和挑战、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0年农业和农村发展取得的显著成绩来之不易,应认真珍惜和总结。综上所述,主要是“六大有力有效”。第一,中央政府的政策支持有力有效。在年初中央一号文件和大幅增加“三农”投入的基础上,针对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农业生产中的突出问题,中央多次出台方向明确、效果直接、见效快的政策措施,确保重点地区和主要品种稳产高产。二是科技装备保障有力有效。组织大批科技人员进村入户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大规模开展粮棉油糖高产创建,集成使用先进技术,充分利用农业机械争分夺秒,加强统一控制,减少病虫害损失,在防灾和丰收中发挥重要作用。第三,市场价格强大有效。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及时启动主要农产品临时收储,规范市场流通秩序,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保持农产品合理价格水平,极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第四,救灾反应有力有效。认真研究灾害趋势,合理制定防灾处置预案,防患于未然,科学防灾,主动规避风险,防患于未然;充分发挥独特的政治和组织优势,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及时启动应急,第一时间扑救,关键时刻抵御,实现有序救灾和高效救灾,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五是改革措施得到有效推进。积极推进覆盖林地和草地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民家庭经营走向联合与合作,资源要素向农村倾斜配置,多渠道扩大农民就业,农业和农村发展活力明显增强。第六,各方有效合作。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紧密结合本地实际,细化和加强“三农”政策,各项工作卓有成效。综合部门加强了整体协调,重点是“三农”,基金项目向“三农”倾斜。农口各部门各司其职,锐意进取。他们在执行政策方面有很好的创造性,在安排工作方面有很高的可预见性,在指导服务方面有很强的主动性。“三农”战线上的干部、工人和科技人员,面临困难,肩负重担,艰苦奋斗,经受了巨大的痛苦,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社会各界真诚关注,踊跃参与,全力支持,形成强大合力,共同推动农业和农村发展。

2010年“三农”工作取得巨大成就,为全面完成“十一五”农业和农村发展目标画上了圆满句号。“十一五”五年是“重中之重”战略思想不断丰富和发展、强农惠农政策体系加快完善、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得到有效保障的五年。也是现代农业加速发展、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城乡关系发生深刻变化的五年。五年来,农业增产增收取得历史性成就,农村公共事业取得历史性进展,农村改革取得阶段性突破,农业支持保障体系得到系统完善,城乡统筹迈出实质性步伐。这五年确实是农业发展形势最好、农村面貌变化最大、农民受益最多的历史时期之一,是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时期。通过五年的生动实践,我们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在解决“三农”问题上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进一步探索和拓宽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和农村发展道路。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增强忧患意识。应当指出,农业和农村发展面临许多新的困难和问题。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依然艰难曲折,中国宏观经济稳定运行面临复杂局面,影响农业、农村、农民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农业和农村发展面临的外部挑战不容低估。随着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我国自然灾害往往频繁发生,农业生产面临的自然风险不容低估。农产品价格下行压力和上行推力并存,影响因素复杂多变,波动趋于频繁。此外,生产成本上升影响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因此农业生产面临的市场风险不可低估。特别是经过多年增产增收后,一些地方和部门盲目乐观情绪有所增长,忽视懈怠的倾向上升,挤压侵蚀现象增多。2011年,粮食生产和农民收入应在连续七年增产增收的高基础上继续前进,农产品供给和市场价格应在各种影响因素交织的高变量中保持稳定。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出的高要求下,农业和农村发展应继续保持良好势头。它面临的困难、压力和挑战是近年来前所未有的。要进一步增强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切实做好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的准备。

二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在工业化和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同时推进农业现代化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了“在工业化和城镇化深入发展中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三次产业同步化”是我们党顾全大局、与时俱进、科学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阶段和任务、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城乡工农关系的重大决策。“三位一体同步”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最新成果,丰富和发展了“重中之重”、统筹城乡、“两个趋向”等重要思想,对于推进“三农”科学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三个现代化同步”是现代化必须牢牢把握的客观规律。国际经验表明,现代化的成败与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实现“三次产业同步”有关。纵观各国的发展历程,有的国家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注重适时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并迅速进入现代化国家行列;然而,也有一些国家没有妥善处理好“三个现代化”。农业萎缩,农村死亡,农民贫困,导致现代化进程受阻。纵观新中国60多年的发展历史,城乡工农关系处理好,农业基础扎实,经济社会才能繁荣发展;反而会迫使国民经济调整,各种建设出现波折。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都深刻地揭示了“三次产业同步”是不可违背的客观规律,是现代化必须遵循的普遍准则。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滞后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农业基础薄弱和城乡发展不协调日益成为现代化的关键制约因素。要遵循现代化规律,着力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尽快形成“三次产业同步”的良好局面。

“三次产业同步”是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新变化、新趋势的必然要求。受外部环境和内部动力的影响,农业和农村发展正在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一些领域出现了里程碑式的转折,一些方面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一是农产品供求进入了一个紧平衡阶段。随着人口的增加、城市人口比例的提高、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工业用途的扩大,对农产品的需求呈刚性增长趋势。与此同时,农业生产面临着紧张的资源约束,保证农产品供应的压力越来越大。农产品总量平衡的脆弱性凸显,品种与区域结构失衡矛盾加剧,市场变化的放大效应增强。二是农业生产进入高成本阶段。中国农业正在加速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现代投入品广泛使用,农业从业人员和土地流转不断增加,机械化水平迅速提高。在全社会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的推动下,农资、农机、就业、土地等费用都在上涨。农业生产的高成本必然转化为农产品的高价格,这必然要求对农业进行高补贴。第三,农村劳动力进入总量过剩和结构性短缺并存的阶段。经过多年的大规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没有根本改变,但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愿意回到农村的农民工越来越少,完全务农的农村就业人口越来越少,种粮的农民越来越少。中青年农业劳动力短缺、农忙季节短缺和地区短缺开始出现。第四,城乡工农关系进入互动增强阶段。随着城乡发展的加强,工人、农民和城市的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影响更加广泛,互动更加直接。农业形势、农村发展速度以及对工业和城市的支持或制约日益突出,工业反馈和城市支持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拉动作用日益明显。农业和农村的这些新变化和新趋势不仅提出了要求和压力,也为三次产业的同步化带来了机遇和动力。必须顺势推动三次产业同步化,与时俱进,更新认识和观念,趋利避害,化解矛盾冲突,因地制宜推进改革发展,科学有效地促进工农城乡协调发展。

“三次产业同步”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原则。目前,中国经济社会结构中最大的问题是城乡二元结构明显,收入分配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工业发展中最严重的问题是农业基础薄弱。尽快解决这些问题,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是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加快推进现代化的必然选择。现阶段,重点是“三次产业同步”,重点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弥补农业不足,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三次产业同步”不仅是一项重大任务,也是一项重大原则,必须落实到各个领域和环节,促进科学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加快建立和完善体制机制,确保三次产业同步发展,加快完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断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努力构建新型城乡工农关系,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广阔而持久的空动力。

“三产业同步”是“十二五”期间规划农业和农村发展新思路、新举措的重要指导方针。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深入发展,将为强农惠农提供更加坚实的经济基础,为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物质支撑。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利用势头,积极行动。各地区、各部门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时,要切实体现“三次产业同步”的要求,真正把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放在首位。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加快完善农业、农村、农民投资稳定增长机制,促进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要从战略上研究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农民持续快速增收,努力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继续深化城乡联动改革,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权益保护机制,促进城乡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

第三,做好2011年农业和农村工作,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实现良好开局

2011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发展水利夯实基础,狠抓生产保障供给,促进增收惠民,着力统筹增添活力。大兴水利打牢基础,就是加大投入,大规模开展建设,大力推进改革,努力夯实水利最重要的基础。狠抓生产和供应,即解决农产品供需紧张、部分品种短缺等迫切问题,强化扶持政策,强化领导责任和工作措施,切实增加农产品市场供给。针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扩大的严峻形势,促进收入增长、造福民生,就是要为农民开辟就业渠道,拓宽收入增长渠道,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全面提高农民福祉。注重统筹兼顾,增添活力,是指针对城乡二元体制制约依然明显的突出矛盾,促进土地增值收益和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和农村,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促进公共教育资源、新增医疗卫生资源、惠民文化项目向农村倾斜,不断增强农业和农村发展活力。

(1)继续大幅度增加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投资,巩固和完善强农惠农政策。财政支出以农业和农村为重点,确保农业和农村的总量和增量增加;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主要用于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总量和比例进一步提高;土地出让收益主要投资于农用地开发、农田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充分提取和定向使用。保持涉农贷款增量比例不低于上年,涉农贷款增速不低于同期各类贷款增速。在具体安排上,要保持连续性,加强协调,突出针对性。

(二)毫不放松地搞好农业生产,切实保证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是2011年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的首要任务。要保证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努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加大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力度,优化粮食品种结构,调动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积极性。支持优势产区发展棉花、油、糖等大宗农产品。大力做好“菜篮子”产品生产,坚持规模化生产和流通,继续利用好优势产区的产能,增加销售区域的本地生产和本地供应,严格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切实做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大中城市郊区应保持一定的蔬菜种植面积和生鲜食品供应能力。推动园艺产品和水产养殖产品标准化和规模化养殖的建立。加强动植物病害防治,提高应急能力。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综合协调。

(三)完善农产品流通和市场监管,努力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本着维护生产者利益和低收入人群生计的原则,以农业生产和市场调节为重点,努力降低中间环节和流通成本。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大力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加快形成流通成本低、运行效率高的农产品营销网络。做好农产品市场调控工作,努力稳定农产品市场,保持合理价格水平。我们将继续提高小麦、水稻等重要粮食品种的最低收购价。科学把握储备调控和进出口调整的时机和力度,及时采取临时采购和储存措施。

(四)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建设,加强对农业发展的基础支持。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按照统筹规划、分工协作、集中投资、持续推进的要求,抓紧制定实施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力争到2020年建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建设,做大做强种业,大规模开展高产创建,加快农业技术推广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优化农机购置补贴品种结构,支持先进适用、节能环保、区域适用性强的农业机械推广应用。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扎实推进植树造林,深入实施林业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加快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贴和奖励政策。提高农业气象服务和防灾减灾能力。

(5)着力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抓住农产品需求旺盛、产业转移加快、农民工状况良好的机遇,制定综合政策措施,确保农民收入继续快速增长。加大农村饮水、道路、沼气建设和危房改造力度,加快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加强农村商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扩大农村建设试点,努力确保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继续做好农村教育、卫生、文化工作,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率先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融合,大力加强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制定实施未来10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及相关规划,努力确保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有新的提高。

(六)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不断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完善覆盖耕地、林地、草地的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加快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登记发证。扩大征地制度改革试点,将已转入城乡建设用地市场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严格限制在依法取得的经营性用地范围内。规范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试点,严格控制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的规模和范围。深化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落实村级公益事业建设财政奖励。加快农村金融体制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进一步完善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资农业和农村的激励机制,完善农业保险费补贴政策。整体研究解决农民工问题。支持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推进农村改革试点工作。

第四,加快水利改革发展,集中力量解决“三农”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的突出问题

中央根据形势和各方意见,确定了2011年“三农”工作和政策措施,并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继续作出部署。中央一号文件以水利为重点。这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第一,发展水利,消除水害,一直是治国安邦的大事。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十分重视。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加强水利建设,这就要求尽快做好水利建设的部署。第二,水资源短缺和水利设施薄弱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深入发展,中国水利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形势。要促进经济长期稳定快速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必须努力消除水利瓶颈制约。第三,农田水利建设滞后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伤害。要从根本上改变依靠天气吃饭的局面,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首先要夯实农田水利基础。第四,频繁的水旱灾害仍然是中华民族的一大威胁。2010年一些地方历史罕见的洪水和西南地区的严重干旱再次提醒我们,加快水利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迫在眉睫。第五,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和七届一中全会的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发展作出了系统安排,“三农”政策体系和制度框架初步形成。今后在不断加强和完善现有政策的同时,要选择薄弱环节和影响全局的重大问题,如水利等,逐一突破。第六,水利改革发展任务极其艰巨复杂,需要全党和全社会统一思想认识,形成治水促水的合力。中央首次发布水利综合文件,从党和国家整体事业的高度全面部署水利改革发展。这不仅是基层干部群众、农业、农村、农民战线上的同志和社会各界的热切期待,也为推动水利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做好新形势下的水利工作,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注重科学合法治水,突出薄弱环节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水利, 不断深化水利改革,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努力走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 要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重点,发展农田水利,按规划实施大型灌区和重点中型灌区配套建设和节水改造,加强灌区最终渠系和配套田间工程建设,建设一批水土资源丰富的新灌区。要围绕确保防洪安全,继续加强河道管理。在继续实施河道管理的基础上,重点抓好中小河道管理、小型水库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蓄滞洪区建设、水土保持重点区域管理等薄弱环节。要围绕保障供水安全,加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采取水源工程、调水工程、水污染防治工程等非工程措施,狠抓解决工程性缺水、资源性缺水、水质性缺水问题。围绕保障水资源安全,加强各项管理制度建设,关键是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污染限制“三条红线”,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制和考核制度。

五、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努力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新局面

赢得2011年农业丰收意义重大,任务艰巨;保持农村发展的良好势头,前景光明,挑战严峻;打好“十二五”时期的第一仗,是光荣的使命,也是重大的责任。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对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的领导,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根本保证。第一,要提高对“三农”工作的领导水平。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认真落实“重中之重”要求,切实担负起引领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责任。建立健全做好三农工作的激励约束机制,使地方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有解决三农问题的使命感和做好三农工作的成就感。第二,要打好坚实的组织基础。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扩大农村基层党组织覆盖面,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创新,进一步明确开展活动的方式方法和发挥作用的途径,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完善村级党组织主导的动态村民自治机制。第三,要培养一支强大的干部队伍。着力提高“三农”干部工作能力,优化“三农”干部结构,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第四,要树立优良的作风。完成“三农”这一艰巨而艰巨的任务,关键是以“四感”工作:以情服农,心中充满群众,真心帮助群众,真心敬畏群众;开展工作要有热情,态度要积极主动,工作要认真负责,努力持之以恒;开拓创新要有激情,才能以昂扬进取的精神、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毅力迎接各种挑战;事业心需要痴心,需要内心的信仰,需要事业心,需要奉献精神,需要扶贫。第五,巩固和谐社会局面。高度重视和妥善处理影响农村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切实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

(这是回良玉同志在2010年12月21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上一页12下一页

标题:回良玉:加大强农惠农力度保持农业农村发展好势头

地址:http://www.fozhu315.net/fhxw/43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