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903字,读完约7分钟

今年和明年一般都是纪念鸦片战争170周年,我们有理由认真反思一下。从大格局上观察,鸦片和白银不过是中国和欧洲两种完全不同的观念和制度激烈对抗的表达工具,这就是亨廷顿所说的“文明冲突”。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里程碑事件。虽然只是英国军舰北上的挑衅和一系列杀戮战,但鸦片战争已经成为中国人外交屈辱和民族仇恨的深刻烙印,甚至成为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试金石。从商业和金融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仍然是一个很少涉及或高度概念化的领域。

在我们的主流记忆中,帝国主义用印度和孟加拉的鸦片掠夺中国的白银,以弥补在获取中国茶叶、丝绸等商品方面的巨大贸易逆差。林则徐的英雄行为和清朝禁烟大臣虎门毁鸦片事件,凸显了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残酷,道光讨伐鸦片,以及战后割让领土、通商、治外法权等一系列对前工业社会的“不平等”条约。

在国际背景下,两次鸦片战争(1839-1842,1856-1860)更多地被称为英中战争,概括起来就是贸易和外交的战争。16世纪中叶,葡萄牙人在澳门租赁并建立码头,从事连接欧洲、中东、中国、日本等商品的海上贸易。基于当时中国政府的傲慢和偏见,国际贸易归于有限的赏赐和贡赋,大量贸易活动是政府控制之外的私人走私。事实上,几千年来,中国的商业活动一直是由人民主导的,政府并没有给予太多的关注和干预。所谓重罚重法,大多是形式上的,却助长了地方官员的腐败和贸易垄断。

虽然我们一直认为明清时期的经济是封闭的,与世隔绝的,但官方的史料很少记录和整理海外贸易。然而,近代欧洲的大量文献表明,中国商品和远东贸易对西方工业文明的孕育和崛起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中国的丝绸和棉布极大地刺激了欧洲的纺织业。同样,欧洲的商品和技术也促进了中国沿海地区的工业启蒙。在日本文献中,我们认定的侵华日军大多是中国江浙一带沿海的私人贸易走私活动,偶有日本浪人参与。中国海外贸易发达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中国的白银货币体系高度依赖全球白银市场的变化。

到了明朝,与全球白银世纪一致,中国开始了用白银作为储备货币和交易货币的阶段。1581年,明朝正式推行由著名大臣张发起的鞭法改革,鼓励人们用白银纳税,这直接导致了白银在私营部门的长期流通成为国家货币。但中国自己的白银生产和库存与当时中国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造成的货币需求有很大不同,外国白银流入中国成为当时贸易和走私的重要目的。据学者朱家明分析,明末中国生产白银4.6亿两,同期进口白银3亿两。

进口白银绝大部分在流通中转化为货币,只有少数成为上流社会的奢侈品。根据白银进口规模,可以推测出当时中国的货币流通规模和市场规模,也可以推算出中国与海外国家的私人贸易规模。白银不断进入中国,成为明清以来中国商业经济稳步发展的动力,刺激了东南沿海手工业的发展,导致15世纪铁、造船、建筑、丝绸、棉布、茶叶、瓷器等行业领先世界。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玉米、甘薯、花生、马铃薯和辣椒等外国作物的引进,大大改善了中国农业的生产结构。值得指出的是,南美经济,尤其是墨西哥,与中国经济息息相关。中国丝绸进口占墨西哥进口总额的60%以上,墨西哥银矿开发和纺织工业受益匪浅。长期以来,墨西哥银元也在中国广泛流通。

然而,风水轮流转。自1618年以来,欧洲的“三十年战争”导致全球白银产量急剧下降。1639年,日本“锁国令”停止向中国出口白银,对中国的货币流通和政府支付体系造成沉重打击,甚至有学者认为是它推倒了崇祯政权。这种历史记忆自然让长期纠结于银荒的清政府坐立不安,背上带刺。鸦片战争前,中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白银进口国。从1700年到1840年,大约有1.7亿两银子从欧洲和美洲,主要是从美洲殖民地带入中国。可见,帝国主义在中国掠夺的白银,并不是那么简单地源于中国。

另一方面,欧洲尤其是英国正在迅速扩张其全球殖民地领土,争夺原材料和市场资源,与中国的贸易主要通过英国东印度公司进行。在清朝实行20%统一进口关税的巨大成本下,除了玉米和烟草之外,几乎没有任何商品可以盈利来平衡贸易逆差。而且英国当时已经实行金本位制,向中国支付白银需要从其他欧洲国家购买,增加了额外成本。

全球市场的发展,白银的货币化,帝国主义的扩张,当时最大市场的闭关政策,军贸联盟等等,导致了全球政治、军事、商业霸权的不断洗牌。这是中国鸦片战争、日本黑船事件、南美殖民战争等一系列全球征服行动的动力。在更大的历史情境下,鸦片战争可以有更多的解读。当时和今天,很少有人知道鸦片贸易导致了海外战争,甚至很少有人知道英国与中国进行了一场像样的战争。

这段历史的简要回顾。长期垄断对华贸易的英国东印度公司(不是英国政府)为了获利和平衡进出口贸易,与中国走私者和当地低级官员进行非法鸦片贸易,并通过广州将印度和孟加拉种植的鸦片非法进口到中国市场。鉴于巨大的利益分享,鸦片在中国人民甚至军队中迅速传播,特别是在南方,鸦片在那里几乎公开交易。白银损失巨大,政府面临财政困难。

战争从鸦片开始,迎合了满清朝廷的道德正义,也顺应了束缚帝国主义和鸦片的革命思想,这就意味着连西方的意识形态都被定义为“精神鸦片”。战争以白银开始,符合重商主义推动的全球化历史进程,也很容易转化为东方文明重新崛起的民粹主义表达。从大格局上观察,鸦片和白银不过是中国和欧洲两种完全不同的观念和制度激烈对抗的表达工具,这就是亨廷顿所说的“文明冲突”。长期纠缠在对象层面的记忆和宣泄,会不断巩固系统层面的怨恨和偏见,无助于我们面对新概念、新系统、新文明的融合。

很多年前,我参观了日本东京的江户博物馆,正好是为了纪念美国佩里将军带着四艘军舰强行闯入日本横须贺东京湾事件150周年。博物馆为这位在1853年用军舰打开日本大门并迫使日本签署“不平等”条约的外国人写了一份充满感激的简历。我仔细阅读了日美条约的内容,基本上与《南京条约》一致,如开埠通商、治外法权、关税削减、驻扎季节等。中日之间这种被动切换的记忆和反映是如此的不同。

今年和明年一般都是纪念鸦片战争170周年,我们有理由认真反思一下。从主流来看,鸦片战争是中国屈辱和退化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几乎濒临破产。在不到200年的时间里,这个“东亚病夫”顽强地成长为世界新的经济强国。是什么因素导致我们起死回生到今天的辉煌?

第一,鸦片战争是否单纯源于帝国主义向中国贩卖毒品的强迫?难道只是抢中国的银子?即使在目前的环境下,清政府的理念和行为是否是明智的选择?我们今天如何评价这种文化冲突,它对中国社会的变迁有积极的影响吗?

二、明清时期实行的禁海政策是否真的落实了?中国的私人海外贸易被封杀了吗?中国现代文明是封闭文明吗?中国的白银货币化和资本化是否促进了欧洲工业文明的发展和美国的经济发展?中国经济的全球化是从哪里开始的?

第三,影响大国崛起的变量是不是只有站在不同价值观上的善恶来认定?你用阴谋论和民族主义来回避讨论吗?特别是能否将历史不同阶段的不断推进分开,是否只能靠最近60年的制度变迁来做最后的决定?

我们可能理解不了太多的过程,但我们可以睁开眼睛,调整自己的想法。看着山河处处,空想着远方,还不如依靠眼前的人。

标题:鸦片战争是源于鸦片抑或白银吗?

地址:http://www.fozhu315.net/fhxw/37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