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44字,读完约3分钟

中国广播网北京6月6日电据中国之音《新闻之夜》报道,让我们关注保障性住房建设。根据计划,1000万套经济适用房必须在今年10月底前开工。但从部分城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来看,部分城市的建设率不足30%。今天(6日),各大媒体也将目光转向了经济适用房。经济适用房的建设,为什么还停留在听起来很美好的阶段?李一戈,《21世纪经济报道》房地产新闻总监,通过中国好声音。

主持人:在你看来,各地经济适用房开工率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李一戈:大规模保障性住房建设是房地产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的根本保证。到目前为止,经济适用房运营率低的主要原因当然是与经济适用房增长不相称的资金投入问题。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估计,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需要约1.3-1.4万亿元,其中资金缺口约8000亿元。仅仅依靠财政投入来保障住房是远远不够的。

对于地方政府来说,保障性住房建设的三大资金来源是土地收入、住房公积金增值收入和银行贷款。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有限,开展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试点的资金额度全国只有数百亿元。银行表面上对经济适用房贷款很积极,实际上很谨慎,全国还在清理地方债务平台。剩下的就是土地收益了。由于商品房交易大幅下降,开发商融资有限,市场前景不确定,不敢拿地,所以土地交易量大幅减少,很多城市的土地收益同比下降了四五成。

主持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要求是,今年10月底之前,所有保障房必须开工。现在时间过去了一半,接下来的五个月,70%的经济适用房项目能开工吗?如何看待经济适用房建设中的这些问题?

李一戈:今年要如期完成1000万套经济适用房建设,难度很大。当然,保障房的任务是有责任书签字的,各地想尽办法完成统计数据上的任务也不是没有可能。但是请注意,我说的是统计完成。为了完成统计数据,有些地方可能会掺假。为了赶上工作,有些地方的经济适用房质量可能不是很好。

我们一贯的原则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关于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运营费率、完成率等重大问题,我建议根据今年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所谓实际情况,第一,各地资金投入确实困难,今年经济适用房规模比去年增加了70%,但是各地财政收入和土地收入的增加能否达到70%,财政压力是巨大的。第二种实际情况是保障性住房的分配机制、监管机制和退出机制不够完善。保障性住房的分配比保障性住房本身的建设规模更重要。在分配机制和退出机制没有明确建立、监督机制不透明的情况下,片面追求规模可能无法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

根据这两种实际情况,我个人建议可以允许部分省市适当减缓保障性住房建设,相应降低开工率和完成率。事物是缓慢的,事物是圆的。在解决经济适用房主要资金来源、完善经济适用房准入退出机制的前提下,努力使经济适用房成为更好的民生民心工程。

标题:李一戈:可适当放缓保障房建设速度 坐实民心工程

地址:http://www.fozhu315.net/fhxw/3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