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885字,读完约12分钟

法治是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艰辛探索,也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前所未有的高度规划法治,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实践法治,开创了全面依法治国的理论和实践新境界。在全面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和伟大梦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一个充满活力、令人向往的全面依法治国的新时代正在逐步向我们走来。

高举伟大旗帜,始终把握中国法治的正确方向

2018年8月24日,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主任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为全面依法治国做出新的重大部署。他简明扼要地阐述了全面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新思路、新思想、新战略

“坚持加强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坚持人民主导地位”;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

“坚持按照宪法治国,按照宪法治国”;

“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坚持处理全面依法治国的辩证关系”;“坚持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律工作队伍”;

“坚持抓领导干部的‘关键少数’

……

铿锵的话语和深刻的论断,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法治文明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从历史的天空俯瞰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的每一个新进展,都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的新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发展的科学指南。

时间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

回首四年前的金秋十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拉开帷幕,开启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新篇章。新时代的中国掌舵人向世界宣告中国实行法治的决心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长远考虑。”

法治的梦想和强国的梦想从未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梦想的道路从来都不是平坦的。面对世界、国情和党情的深刻变化,中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困难和障碍。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发挥法治在巩固基础、稳定预期和造福长远方面的作用。

空前的法治事业需要一个伟大的引航员。“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最根本保证。”中央依法治国办公室副主任、中央政法委书记陈宜欣说。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谋划全局,始终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引领全面依法治国的征程-

明确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发展道路、工作布局和重点任务,深刻回答向何处去、向谁走、向何处去、要实现什么目标、如何实现目标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不断创新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根本依据。

从新的时代开始,无论大势已去,风调雨顺,有了法治的“压舱石”,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沿着既定的道路前进。

面对不确定的未来,世界把注意力转向了东方。国际舆论普遍认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独特模式将使中国实现更可持续的发展,进一步造福世界。

永不停滞,永不懈怠。中国将如何继续开放自己的法治之路?

我们要完善党的领导全面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继续推进党的领导制度化和法治化,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提供长期稳定的法律保障

这不仅是一个伟大政党的战略选择,也是一个伟大政党的使命。

为改革和发展努力保驾护航,促进国家治理的深刻变革

宁夏银川市新水桥村是一个有4500人的村庄,曾经是一个“空空壳村”,问题频发。

两年前,为了尽快致富增收,该村探索成立宁夏新水桥实业有限公司..然而,由于村委会没有法人资格,企业发展一度陷入困境。

随着民法通则的出现,“特殊法人”制度赋予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委会法人地位,从而解决了发展困难,实现了集体资产的振兴。

在千里之外的北京,2018年8月27日,民法典各部分的草案首次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

婚姻、住房、隐私、契约……为了编纂这部“社会生活百科全书”,立法机关打算修订和完善现行的财产法、合同法、婚姻法、侵权责任法等。几代人追求的“中国民法典”的梦想即将迈出坚实的新一步。

如果好的法律建立在世界上,世界将会统治。

时针回到五个多月前。2018年3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以高票通过,在人民大会堂响起了长时间的掌声。

宪法的修改确立了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充分体现了新时期党和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的伟大成果。

要坚持法治,首先必须坚持宪法。设立国家宪法日,实施和实施宪法规定的国家功勋荣誉和表彰制度,实施宪法规定的大赦制度,将NPC法律委员会更名为NPC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并进一步加强记录审查工作……尊重宪法地位,确保宪法的实施,为国家治理奠定坚实基础。

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步伐,立法也将随之而来。

从修改《环境保护法》、《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到制定《慈善法》、《中医药法》、《反家庭暴力法》,立法工作围绕最直接、最现实的群众利益,全方位回应民生关切。

从《中小企业促进法》到《反不正当竞争法》,从《快递暂行条例》到《增值税暂行条例》,一批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得到实施,并适应了多层次经济发展的需要。

从《国家安全法》到《网络安全法》,从《反恐怖主义法》到《海外非政府组织国内活动管理法》,一批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的法律正式颁布,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和国务院坚持立法第一,牢牢把握立法质量。共制定法律28部,修改法律137部,制定和修改行政法规266部。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制日益完善。

有“良法”,也有“善政”。推进全面法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关键在于各级政府能否实施法治,依法办事。

近年来,依法行政进一步推进,权力运行全面纳入法治轨道,加快推进“基本建设科学职能、法定职权、严格执法、公开公平、诚实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总体目标。

数据和事实反映了法治政府建设的丰硕成果-

五年来,国务院各部门行政审批项目减少44%,非行政许可审批完全结束,中央和地方定价项目分别减少80%和50%。中国所有省、市、县政府部门的权力和责任清单已经公布。

五年来,全国大力开展“政府服务”工作,推出“一窗受理、一站服务”等便民措施,实施“多证合一”改革,通过“减证”推进“简政”,实现政府服务的持续优化。

五年来,各地各部门探索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管理,普遍出台相关制度或制定相关规定,普遍建立法律顾问或律师制度,确保决策质量和效率不断提高。

……

把权力放在制度的笼子里是依法治国的应有之义。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逐步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行政执法体制;行政执法程序进一步完善,全国32个地方和部门实施“三制”试点,执法混乱、执法不作为等突出问题得到有效遏制。

为了加强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国务院连续四年部署和实施国家大检查,促进地方部门依法履行职责,加大问责力度,纠正政策执行中的突出问题。行政复议工作不断加强。五年来,国务院受理行政复议案件13000多起,地方部门受理行政复议案件705000多起。

为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的意见》。五年来,政府信息公开数量大幅增加,政务公开的信息化和集中化水平大幅提高。

依法治国,必须着眼于法律。

一系列内向型、自我施压的政府革命深入发展,法治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不断提高,人民的利益感更加容易获得。

维护公平正义,让法治普照人心

2018年盛夏,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海拔3000多米的草原郁郁葱葱。

这是一场合同经营权归属纠纷的执行地。被执行人总是拒绝执行判决,甚至是“被处死”。在县法院、乡党委政府和村委会的共同努力下,72岁的行政申请人费终于收回了自己的700亩草地。

“判决之后,我还是没能得到授予我的草原。那时,我很恐慌,现在我终于解决了它。”费的婆婆抑制不住自己的激动。

采取共同处罚使不可信的人难以移动,完善网络监控系统“查抄所有执行人的资产”,直播全媒体“抓老赖”使诚实守信深入人心,280万不可信的执行人自动履行义务“执行难”,这是一个司法痛点得到有效化解,成为新时期中国法治建设的生动写照。

公平和正义是国家的基础。正义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这个问题是指改革的方向。针对司法不公和司法腐败的各种深层次原因,司法体制改革被称为司法领域的一场惊心动魄的革命。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政治和法律战线一直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敢于向硬骨头、危险的海滩和困难屈服。它已经进行了改革,这些改革已经思考了很多年,谈论了很多年,但是还没有进行。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社会维护得到维护。公平和正义发挥了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的判决集中诠释了司法制度改革的历史性成就。

“硬骨头、危险的海滩和困难”可以被视为改革的沉重任务和困难——

吉林省是我国第一个从省级检察院开始进行“大规模体制”改革的省份,经历了大规模的“拆庙降官”,转变为以检察长为核心的扁平化管理模式。

随着登记制度改革的实施,全国法院当场登记率超过95%。岗位制度改革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对法官和检察官进行了改组,已经选出了12万多名法官和9万多名检察官。司法责任制改革面临困难,“谁办案谁负责”已成为司法人员的广泛共识。

“想了很多年,说了很多年”表明它涉及的范围很广,触动很深——

今年5月,上海警方执法部门引发了网民的热烈讨论。从重复口头通知到强制措施,整个执法过程都是以法律为基础,文明规范,被网民称为“教科书式执法”。

执法和司法的规范化进一步增强了公信力,律师制度改革更好地保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历时半个多世纪的劳动教养制度退出历史舞台,错案预防和纠正制度不断完善,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稳步推进...

公共和平,公共为道。司法制度改革改变了制度和机制,打破了利益壁垒,凝聚了人民对正义的信心和对法治的信念。

一切为了人民,这是中国法治无处不在的品牌,也是中国法治不变的背景。新时期的中国法治建设着眼于人民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新需求,给人民带来更充分、更安全、更可持续的利益、幸福和安全感。

人民法院依法重审社会反响强烈的产权案件,检察机关依法严惩侵犯非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合法权益的犯罪行为...正义创造了一个法治的商业环境,并允许企业主站起来,安心创业。

严厉惩治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传销等利益相关者型经济犯罪,妥善处理互联网金融案件和民间借贷案件...为了保存人民的钱袋,司法机关卷起袖子,努力工作。

人民陪审员制度和人民监督员制度改革深化,国家司法协助制度完善,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实体、热线和网络三大平台整合加快...为人民伸张正义的生动实践使法治更加鼓舞人心。

回首往事,我从未停止过穿越山川。

全党和全国人民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进程中不懈努力,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文明、进步之路。中国的法治之路、法治理论、法制和法治文化正日益绽放出独特的光芒,屹立于世界法治文明之林。

看着旅程,最初的心和你来的时候一样。

加快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把社会主义法治推进到良法善政的新境界,努力让人民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项执法决定和每一个司法案件中充分感受到公平正义。这是中国法治的美好愿景,是对中国法治的不懈追求。

编者:耿沛

标题:开创全面依法治国的新时代

地址:http://www.fozhu315.net/fhxw/26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