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663字,读完约14分钟

中国习近平主席分别于2013年9月和10月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至今已有6年,一带一路正在从倡议走向实施,并取得了许多成就。笔者想从“文化流动”的角度谈谈对“一带一路”建设的认识,主要谈以下三个方面。

文化流动是推动世界文明进步的重要途径

首先,文化流动促进了人类文明的生存和发展。

这个世界充满了流动性。浩瀚宇宙中的天体在流动,地球携带的河流、湖泊、海洋和空气云在流动,甚至像细胞和原子这样小的物质也在不停地流动。人类社会也是如此。自现代智人出现以来,它经历了漫长的大陆和岛屿之间的迁徙历史,小麦和玉米、牛和猪也穿越海洋实现了跨大陆流动。从世界文明的进程来看,正是流动性促进了人类文明的生存和发展。例如,在17世纪早期,北美大陆上只有分散的定居点和稀少的人口。对于移居到这里的当地印第安人和欧洲人来说,拥有一个统一的北美新民族并形成一种独特的北美文化超出了人们的想象。然而,探索新大陆的殖民实践客观地将北美的种族、阶级和文化的差异经过接触、冲突和融合,铸造成一种共同的文化价值,最终锻造出美国民族,与独特的美国文化融合,表现出文化的流动性。从欧洲文化向北美文化的转变中,我们可以看到某一地区的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并与当地文化相结合,产生新的文化形式。然而,文化流动在不同的地方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良好的结合将成为一种新的文明方式。例如,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被中国固有的传统观念改造和融合,经过1000多年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新体系。相反,当它被介绍到日本时,它发展了具有伟大和民族特色的佛教。

第二,文化流动具有规律性,这体现在两个方面:历史垂直流动和空中间性的水平流动。

这种垂直流动在中华文明中体现得最为明显:由于欧亚大陆东部的自然地理分离,中华文明实现了相对独立的发展空,而且因为早在2000多年前就实现了文字与政治制度的统一,也就是所谓的“同书同文同车同轨”,中华文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有序的传承,成为四大文明中唯一一个从未间断并不断发展的文明。与文化的垂直流动相比,文化的水平流动更值得关注,它创造的历史奇迹可能会让我们更加惊讶。基督教起源于两河流域,后来在欧洲和美洲盛行,而来自印度的佛教在东亚和东南亚形成了壮观的天气。中华文明曾经离开家园,辐射到周边地区,导致日本、韩国等国家跻身世界民族之列。

第三,流动频率、人口、交通、沟通方式和文化意识等因素影响文化流动的效果。

首先是流量频率。频率决定了文化流动的速度和效果。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丝绸之路”,它形成于汉代,兴盛于唐代。虽然宋朝因奥斯曼帝国、吐蕃和西夏的崛起而中断,但它在元、明、清三代得到恢复和改造,延续了2000年。其次,人在流动。人是文化的基本载体。只要有人,就有文化。流动人口是流动文化的载体,是文化流动最活跃的因素。作为一个“山城”,纽约的超级活力无疑来自于西欧人“发现”新大陆后全球移民和多元文化的融合。深圳尤其如此,它只有40年的城市历史。它曾经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文化边缘之地,但改革开放催生的新概念文化首先在这里找到了立足和发展的机会,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此外,交通也是文化流动性最大的因素之一。例如,中国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南北、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从15世纪到16世纪,新的海洋航线的出现开启了人类全球化和大交流的新时代。在现代,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尤其是现代科技通讯手段如声、光、电等的发展,文化的流动进一步加快,这也使得现代文化产业(产业)兴起,其全球影响深远。最后,我想强调文化自我意识的作用:主动接受和被动接受文化流动有不同的历史结果。例如,日本和韩国在唐代就主动接受中国文化,并派遣了大批唐大使到长安、洛阳等地学习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很快提高了各自的文化发展水平。相反,如果我们消极地、抗拒地接受文化流动,我们可能会陷入文化停滞的困境。现代中国对现代西方文明的态度是一个从被动到主动、从排斥一切到所谓“为体而学、为用而学”的过程,这是这种文化保守主义态度在相当意义上的集中体现,为“被迫开门”付出了沉重的历史代价。相比之下,在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里,它不仅在文物层面上,而且在文化层面上主动对外开放,其巨大成就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基础——这恰恰说明了文化流动意识的极端重要性。

总之,流动性是世界文明间交流的重要方式。在当今不断变化的全球化时代,我们需要深入全面地思考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提出并形成新的文化流动理论,以了解和应对世界、国家、地区和城市发展的形势和问题,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我们的智慧。

“一带一路”对文化流动的特殊历史贡献

首先,“青铜之路”和“丝绸之路”促进了欧亚文化的形成和人类文明的交流与互动。

广义的丝绸之路是指贯穿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的长距离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路线的总称。此外,它还包括形成于南北朝时期并在晚明发挥了巨大作用的海上丝绸之路和西北丝绸之路,以及在元末取代西北丝绸之路成为陆上交通通道的南方丝绸之路。但是许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从西亚和中亚到中国的青铜路早在丝绸之路存在之前就已经形成了。事实上,“青铜之路”和“丝绸之路”呈现出历史性的交替关系。根据世界考古发现,早在公元前10,000年至公元前6,000年,铜冶炼遗址就出现在西亚国家,如土耳其和伊拉克。此后,以此为中心的青铜文明向外传播。其中一个方向是沿着欧亚草原的“草原之路”进入东亚,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到达新疆,大约在公元前1700年通过河西走廊进入中原。可见,正是这条由西向东的“青铜路”的开通,“改时为空室”,为后来汉、唐、宋、元时期丝绸之路的反向崛起和繁荣奠定了基础。“青铜之路”首先实现了西亚、欧洲和东亚的互联互通,而后来的“丝绸之路”进一步加强了三者之间的历史联系。它们的结合为我们理解欧亚文化的形成和人类文明的交流与互动打开了大门。

其次,与经济价值相比,“一带一路”的文化贡献更大。

历史已经做出了详细的解释。毫无疑问,“一带一路”为中国与世界的经贸交流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长期而巨大的贡献。这一历史经验也给我们提供了足够的启示,让我们重新思考它的世界意义及其现在和未来的价值。没有“一带一路”,亚洲、欧洲和非洲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相连大陆,将被自然地理划分为孤立的岛屿;正是“一带一路”及其长期的贸易和人文交流跨越了地区地理障碍,由于文明要素的相互交流和影响,导致了亚欧许多文明中心的共存。首先,以两河流域为中心的西亚文明输出了文明元素,然后沿东西走向形成了中亚、东亚和欧洲等新的文明中心。例如,新疆软玉在王上武定配偶墓考古中被发现,这表明早在公元前13世纪,中原就开始与西域及其他地区进行贸易。《史记·赵》说:“马不出,胡狗不出,昆山玉不出,三宝不归王。”这表明,除了昆仑玉之外,来自中亚和西亚的胡犬也进入了中国。

然而,与经济贡献相比,丝绸之路对文化的贡献更大。以中国元朝为例,由于蒙古帝国统治欧亚大陆,其汗国覆盖了东亚、中亚、西亚和俄罗斯,形成了庞大的帝国统治体系,也为欧亚大陆的交通、物资和人员交流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据此,日本著名学者杉山正明认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是开放的。事实上,中国的发明如火药、指南针和指南针是在元朝被引入西亚,然后通过丝绸之路进入欧洲。来自西方的人们也通过这个国际渠道来到东方,带来了拜占庭和阿拉伯文化。阿拉伯天文学家扎马鲁丁曾向元世祖赠送“万年历”,并制作天文仪器观察天文现象。叙利亚人爱薛曾经在中国建立了广汇分部,用阿拉伯医学的方法治疗疾病。凯尔·波罗在此期间来到中国,回到意大利后,他写了影响深远的《马可·波罗游记》。可以说,丝绸之路的存在促进了东西方乃至世界的文化交流,使人类能够相互交流和理解,并在交流碰撞中产生了奇特而富有成效的结果,从而使世界的和平、友谊、平等和互惠能够在这条道路上实现持久发展。

第三,历史“一带一路”缺乏足够的文化意识,这限制了它的作用。

虽然历史上丝绸之路涉及的国家和地区很多,但由于历史的局限,特别是技术手段的限制,以及沿途恶劣的自然条件,沿途的交通、贸易和文化交流都过于昂贵,这实际上导致了传统的丝绸之路无法取得更多的成果。此外,就文化流动的发展而言,中国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并不单纯是为了促进中外贸易、科技和文化交流,从而促进自身的发展,而往往只是基于政治和军事的考虑。例如,西汉时期的张謇开创了中外交流的新时代,但也有人尝过,而且没有充分的贸易意识和文化交流意识;元朝推动海上丝绸之路大发展后,郑和下西洋,其出发点更多的是宣示明朝疆域的辽阔和国力的强盛。同样,东亚与东南亚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传统朝贡贸易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正是文化平等交流意识的缺乏,影响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甚至在历史上形成了中国的世界态度,这不仅导致了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合

如何借助“一带一路”加快文化交流

首先,我们要高度重视文化交流与合作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保持开放包容的文化宽容,把“一带一路”建设成为文明交流之路。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实施,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特别是对外开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一个新境界、一个新格局。从格局上看,首先是空之间的广阔性,一个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另一个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而中部广大的腹地国家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其次,内容广泛,不仅包括贸易、运输等经济领域,还包括政治、社会和文化。第三,是广泛的共同利益,这是一个基于全球共同繁荣理念的区域经济合作框架。最后,它有一个广阔的视野。一方面,它旨在实现与沿线国家的发展机遇对接、政策协调和优势互补;另一方面,它通过在某种意义上回归传统的陆上力量,形成了对近代强大海上力量的一种防范。

不同于传统的丝绸之路,今天的“一带一路”建设,借助现代经济、科技、交通等手段,实现了“陆、海、空、网”四位一体的互联互通。这不仅极大地拓展了沿线国家的投资和贸易潜力,也是世界文化的前0+潮流。“一带一路”是近70个国家、44亿人口的区域经济合作框架,以经贸为中心,通过平等互利、相互合作、共建共享实现共同繁荣。但与此同时,“一带一路”的建设也需要把文化交流与合作作为最重要的战略措施之一来积极推进。原因是“一带一路”周边国家国情不同,文化多样,社会复杂,需求不同,国际形势变化迅速。在建设“一带一路”的过程中,一定会有许多风险和潜在的对抗因素,其中一些现在还没有显示出来,但它们可能随时随地爆发。不仅有经济和文化因素,还有政治、宗教和种族因素,所有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世界的动荡变化,影响“一带一路”的实施和全球化的发展。因此,如何解决这种风险和冲突是非常重要的。而“文化”本身具有润物细无声的力量,它的柔软姿态是化解分歧、增进互信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文化交流与合作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保持平等、开放、包容的文化宽容,加强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把“一带一路”建设成为文明交流之路。

俗话说,“要在贸易中繁荣,要在文化中发展”,建设“一带一路”必须打好文化流动的牌。最终,“一带一路”的建设将与文化理论同赢或同输,但这种“文化理论赢或输”并不意味着中国占主导地位,而是尊重和拥抱各国的文化多样性和国家文化主权,促进各民族和各国文化的自由流动和创新。

其次,从六个方面入手,借助“一带一路”加快文化的流动。

第一,加强经贸关系,促进人员流动。积极推动各自市场的开放,并通过签署多边和双边投资、贸易和协定,为促进国家间人员交流提供体制保障,并增强文化流动的经济动力。

第二,充分发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绸之路基金的功能和作用,通过合作投资建设跨境铁路和公路,为沿线国家开辟更多国际航线,完善沿线国际运输网络,为人员交流和文化交流提供交通便利。

第三,加强科技合作,特别是文化和科技领域的合作。科学技术自古以来就是文化流动的核心驱动力。借助5G、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新技术,云川和中国之旅等新媒体的发展,积极推动了各国科技领域,特别是文化科技领域的广泛合作,包括完善现代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新媒体软件在国际市场的开发和应用,使“文化+技术”成为加速文化流动的最大推动力。

第四,加强文化领域的项目和产品交流。通过举办“一带一路”文化旅游发展论坛和“一带一路”国际电影节,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增进沿线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了解,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旅游交流与合作,加强文化交流。理解和认识;联合举办博物馆、表演艺术和非遗产展览等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了解和欣赏各国最独特、最优秀的民族文化;进一步办好“文化博览会”的“一带一路”馆,促进国际文化贸易发展,不断扩大文化产业领域的相互合作空。

第五,加强以城市为主体的国际交流。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是文化发展最活跃的主体,也是对外文化交流的主体。积极探索以“国际友好城市”为主要形式的城市交流模式,广泛开展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环保、青年交流等领域的合作,增进友谊,共同促进发展,使之成为促进文化交流的纽带。

第六,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我们应该高度理解和加强文化流动和交流的自我意识,把它作为建设“一带一路”的最终目标之一,成为世界文明相互学习、交流和融合的典范。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我们的历史和现代成就也是伟大的。但是正因为如此,我们应该更加谦虚地看到别人的长处,向别人学习,看到其他人类文明的长处,并且诚实而认真地学习。

文化因多样性而可爱,因一体而不高贵。真正的文化自信是宽容,而不是自恋。大唐的天气之所以历久弥新,为世人所敬仰,是因为它不分中国和意大利。胡食、胡器、胡乐、和胡风俗都竞相在长安这个世界之都开放。它那无拘无束、包容的精神使我们的文化更加朝气蓬勃、博大精深。今天的“一带一路”带来了空的前沿文化潮流,这必将带来更大的文明!(王京生,本文由国务院参事编辑)

责任:张静文

标题:文化流动与“一带一路”建设

地址:http://www.fozhu315.net/fhxw/2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