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6091字,读完约15分钟

编者按:70年的艰辛,70年的艰辛。今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将庆祝其70岁生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锐意进取,自强不息,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的每一寸土地和每一座城市都留下了动人的历史印记。

新月泉。(照片由敦煌市委宣传部提供)

南有雄伟的祁连山,西有丰富的中亚资源,北有辽阔的蒙古高原,东有绵延数千里的河西走廊,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也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商埠。她是敦煌,中国最早的国际大都市之一。“敦煌”意味着宏伟和繁荣。自汉武帝“四县两俗”以来,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这片土地见证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融合,也是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敦煌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开启了重现繁荣的新篇章。如今,敦煌作为中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第一批优秀城市,正在加快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城市。在敦煌,丰富多样的文化、思想和情感融为一体,成为当今中国包容性发展的生动写照。

继续保护多种渠道来帮助文化遗产

莫高窟有九层。(王文佳照片)

说到敦煌,我们不得不提到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如果敦煌文物像星星一样散落在各处,那么莫高窟无疑是最明亮的。

莫高窟发掘于敦煌明沙山东麓的悬崖上,全长1680米。这里有735个洞穴,2400多件彩色雕塑和大约45000平方米的壁画,这些都是历代王朝创造的。这幅45000平方米的精美壁画是流沙和时间触摸的祥光羽毛,支撑着人们虔诚的信仰,见证着千年文明的兴衰。

20世纪40年代初,莫高窟在遭受现代掠夺者的自然侵蚀和破坏后遭到破坏。雕像残缺不全,壁画斑驳而分离,就像一个徘徊多年的老人。

新中国成立后,莫高窟的保护逐渐提上日程。“当时,我从山东坐火车去敦煌呆了几天。我走得越多,就越荒凉。当我看这个地方时,条件特别困难。水必须被拉到远处。山洞停电了三天。甚至每个人住的宿舍都变成了马厩。”63年前,87岁的李运合响应国家“西北大开发”的号召,从山东来到敦煌,他没有房间、没有电、没有自来水、交通不便、资金短缺、人力不足。尽管如此,我们克服了许多困难,清除了数百年来堆积在300多个洞穴中的泥沙,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莫高窟进行了初步修复。我们还筹集资金为一些重点洞穴安装洞门,并修建了长度超过1000米的墙壁。

20世纪60年代,在国家极度困难的情况下,莫高窟的悬崖得到了资助和加固;20世纪80年代,国家拨款解决了敦煌研究院办公楼和宿舍楼的资金问题,文物保护人员的办公和生活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如今,一条20多公里宽的柏油路从敦煌市区通向莫高窟。每天都有几辆通勤车往返于敦煌市中心和莫高窟之间,工人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敦煌莫高窟监测预警系统。(王文佳照片)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科学技术保护莫高窟的手段日新月异。走进敦煌莫高窟监控中心,在线监控系统上莫高窟72个开放洞穴的平面图就在眼前。每个洞穴上方都有一个指示灯,闪烁的绿光证明这些洞穴像“千禧老人”一样呼吸健康。

“当洞穴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超过1500ppm(每立方米空气体中含有1500毫升二氧化碳)时,屏幕上的警示灯将由绿色变为黄色并发出警报。然后,警告洞穴将暂时停止打开,直到洞穴中的所有监测值恢复正常,然后打开洞穴。”敦煌石窟监控中心助理馆员柴鹏飞指出在线监控系统的引入。为确保石窟壁画和彩塑保存环境的稳定性,监控中心采用现代物联网技术构建了莫高窟监控预警系统,并科学制定了石窟开放管理制度。

在监控系统上,当天在莫高窟预订的门票数量、游客的游览时间、导游路线、石窟中的二氧化碳、温度和湿度、石窟的主要区域、旅游巴士的运行等。,一眼就可以看出,甚至方圆几百公里范围内是否有降水等监测数据都是实时更新的。可以说,莫高窟处于全面保护的状态。

这是敦煌在文物保护工作中发现的一个“良方”,也是以常书鸿、、范进士为代表的几代文物工作者70多年来孜孜不倦努力的答案。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保护者们一直致力于莫高窟的“拍照”。截至目前,敦煌研究院已完成图像采集洞穴221个以上,图像处理洞穴135个,虚拟漫游洞穴130个,三维重建雕塑28件,数码底片近5万张,三维重建大型网站2个,版权74件。2014年8月1日,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正式对外开放。借助现代先进的数字技术和多媒体显示手段,主题电影《千年莫高窟》和球幕电影《如来佛宫》使观众在进入洞窟前能全方位、近距离地接触莫高窟。

“那些壁画就在我眼前,我觉得我一伸手就能摸到它们。”12岁的刘刚刚从莫高窟数码展览中心看完数码电影。

目前,莫高窟的数字化成果已经与考古、艺术复制、保护与修复、旅游开放等相关领域的工作相结合,新技术仍在开发之中。2016年5月1日,“数字敦煌”资源库启动,向世界展示30个经典石窟的高精度壁画数字化成果;2016年6月,英文版“数字敦煌”资源库启动。到目前为止,总访问量已经超过700万。2019年8月,中国遗产保护领域第一个模拟研究平台“多场耦合实验室”投入运行。这里,可以模拟各种环境条件,例如温度、湿度、阳光、降雨、降雪以及水和盐的迁移,并且可以开发文物样本或模拟样本的材料和结构的基本热、机械、收缩、蠕变和损伤特性。制定了自然环境中文物退化及相关保护研究的测试方法,并提出了相关方法和标准

“由于自然气候和地理条件等客观原因,敦煌的资源非常珍贵。这里的人们也珍惜资源,尤其是这些历史文化资源。”敦煌文物局副局长张春生说。为了更好地保护敦煌千年“文化记忆”,敦煌市开始编制《敦煌文物保护总体规划》、《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环境承载力规划》等纲领性规划。同时,敦煌市全力加强文物保护工程建设,完成了玉门关、汉长城、宣泉遗址监测预警系统工程、敦煌长城冯硕应急加固工程、阳关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莫高窟保护利用工程等一批保护工程。

文化旅游集文化、时尚、眼睛和心灵于一体

敦煌文化创意产品。(王文佳照片)

充满了沉重的历史文化记忆,敦煌步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进入新时代后,屹立在沙漠戈壁上的文物与丰富的旅游资源相结合,开创了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时尚风格”。

致命的骆驼娃娃,精致的圆形飞行图案扇子,以及带有敦煌元素的便携式铅笔盒...走进敦煌文化旅游集团文化创意产品展厅,近千种文化创意产品呈现在我们面前。依靠这些文化和创意产品,由各个时代的熟练工匠精心绘制和塑造的美丽图案正从石窟和博物馆中走出来,而“有形”和“有形”的优秀传统文化正逐步进入普通人的生活。

“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敦煌的旅游业一直蓬勃发展,但旅游产品相对简单,不是简单的骆驼娃娃,而是一些旅游产品,如沙漠风景木画,这与其他地方没有什么不同。”敦煌文昌公司综合管理部员工刘梦星表示:“后来,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发现敦煌文化元素无论是印在滑板、裙子、化妆品上,还是与其他物品结合在一起,都可能令人惊艳。这也让更多的人明白,敦煌不仅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而且这些灿烂的历史和文化也可以成为一种时尚。”

自2016年4月以来,敦煌文创公司开发设计了近千个主题鲜明、敦煌特色鲜明的文化创意产品系列,并建立了敦煌文化元素基因库、敦煌文化创意产品库、旅游肖像库、销售数据库等。,形成多姿多彩的敦煌、锦上添花、音乐飞舞、盛世遗风、一只“鹿”与你等15个主题产品系列,注册敦煌文创、骆驼和骆驼。

“我们一直致力于用文昌产品来展示每个景点的特色。例如,在月牙泉景区,骆驼系列娃娃很受欢迎;在阳关景区,阳关风格的木制笔筒销售非常好,丰富的文化创意产品也使景区的旅游产品不再同质化。”刘梦星说:“我们将传统与时尚结合起来,让敦煌文化走在更多人的前面。这样,敦煌文化就能为更多的人所了解和喜爱,这也是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好方法。”

“敦煌有241处文物,包括3处世界文化遗产,包括莫高窟、玉门关和玄泉治遗址,明沙山5A级国家旅游景区,以及阳关和丫蛋两处4A级旅游景区。然而,如果游客只看风景名胜和遗迹,他们会有一种沉闷的感觉,而“白天游览风景名胜,晚上无处可去”的困境也将制约敦煌旅游业的发展。”敦煌文化旅游局副局长何说。

2016年版《丝路花雨》在敦煌大剧院上演。(王斌印照片)

为了更好地“让文化活起来”,敦煌市精心打造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表演艺术产品,让游客真正实现“白天看‘静’敦煌壁画,晚上看‘活’壁画故事”。这些文化表演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了解敦煌的重要途径,也为游客的旅游增添了乐趣。

1979年,经典舞剧《丝路花雨》首演;2015年,大型沙漠现场表演《敦煌节日》在敦煌首映;2016年,随着首届敦煌文化博览会的到来,大型室内场景体验剧《再看敦煌》正式亮相,这些永久性剧目成为敦煌旅游表演艺术的成功范例。

“小时候,我和父母去过一次敦煌。当时,坐火车到敦煌要花15个小时,非常不方便。今年,我和爱人乘飞机不到两个小时就到达了敦煌。当我们回去的时候,我们已经准备好乘高速列车,在八小时内返回兰州。”甘肃兰州人魏晓峰和他的爱人选择在敦煌度蜜月。“来到敦煌,我真的感受到了莫高窟、名山和月牙泉的深厚历史积淀。我们还去看了《再看敦煌》。看完演出后,我们去了敦煌夜市品尝当地的食物。敦煌真是迷人!”

远古的祖先在莫高窟的石壁上画着用笔跳舞的飞天形象,以延续他们未完成的梦想;今天,敦煌正通过努力建设一个梦想的新时代。2016年9月,新建的敦煌机场T3航站楼正式投入运营,敦煌国际航空公司空口岸正式开通,敦煌机场海关开关揭牌。敦煌至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20个城市航班正常,航线网络覆盖华北、华东、华中、西南、西北和中南。经过多年的高强度通行能力建设,敦煌的高速公路与国家高速网相连,国内铁路与国家铁路干线相连。2019年7月10日抵达敦煌的子弹头列车正式开通,完全实现了铁路互联互通、道路畅通、线路宽阔。到目前为止,以敦煌为中心的立体便捷的道路交通系统日益完善。

交通有助于发展,文化促进交流。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地方都举办了敦煌文艺展览,敦煌文化艺术普及和学术交流活动日益活跃。舞剧《丝路花雨》在国内外巡回演出已有40年,观众如潮;从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到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的建设,敦煌石窟的影响不断扩大,敦煌研究蓬勃发展。

敦煌在中国,敦煌研究在世界。几十年来,日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大学、科研机构、社会团体、文化企业和友好人士与敦煌研究院开展了广泛的国际合作。敦煌研究所建立的合作关系涉及保护研究、人才培养、学习研究、学科建设、图书出版、合作教育、文物展览等多个领域。

中西文化在这里交融,这里不仅是中国的敦煌,也是世界的敦煌。敦煌作为“一带一路”的明珠,正逐渐成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地。

沙海有一轮“月亮”,引领骆驼走向小康生活

邢在自己的客栈里讲述了那一年的故事。(王文佳照片)

“现在的生活真好!”邢,70岁,住在敦煌市月芽泉村。他在当地很有名,因为他是第一个在国家级风景名胜明沙山岳雅泉经营骆驼运输的人,也是第一个在风景名胜区附近开农舍的人。正是这两个“第一”,使老邢一家在旅游发展的快车上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从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起,我们家就靠务农维持微薄的收入。我们这里有一场大沙尘暴,没有什么东西能长得长久。我们依靠天气吃饭。1984年,我租了30头骆驼进入明沙山月牙泉风景区,并雇了5个村民每天往返于风景区之间。”老邢回忆道:“当时,一张景区门票要1.5元,游客骑骆驼要10元钱。虽然过去一年景区的人数不到4万,但我成了一个“万元户”后来,鸣沙山和月芽泉风景区从农民手中征用土地,并向每个农民分发骆驼作为“补偿”。村里的农民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开始“吃”旅游餐。可以说,邢见证了“丝绸之路之旅”兴起的全过程。

“在景区骆驼运输开始时,景区内没有道路,骆驼队踩出了一条路。这个景点的售票处是一张木头桌子。在多风多沙的日子里,卖票人边吃沙子边卖票。条件极其困难。”兴艾香回忆道。

自2000年以来,敦煌本地旅游市场一直走在正轨上。鸣沙山和月亚泉景区的骆驼实行数量管理,以防止欺侮和欺骗游客。“现在,我们村里的每个家庭都有骆驼,每个家庭至少有两个数字。一个数字每年可以赚4万到5万元,每个家庭的平均年收入可以达到8万到10万元。这些编号的骆驼是我们家的“铁饭碗”兴艾香说。自20世纪80年代初景区第一支骆驼运输队成立以来,经过30多年的发展,月芽泉村已有256户骆驼运输户,年收入7000万元。

“现在真的不同了。你看,六车道的路直接通向风景区,停车场和旅游服务中心都可以。景区出口处有农舍和客栈。游客也可以通过互联网预订酒店,这样更方便。”兴高采烈地在他的客栈里说。

随着年龄的增长,邢在经营了12年后退出了骆驼运输军。然而,当邢跑骆驼队的时候,发现越来越多的人来到景区旅游,但是供游客吃饭和休息的地方却很少。因此,在2002年,老邢和周围的30个农民一起经营农家乐,这也是敦煌最早的一批农家乐。“我的农舍一开始只有30张床。开业后很难找到床位,生意非常火爆。”兴艾香回忆道。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月芽泉村遍布各种特色的客栈和农舍。先后有161家农家旅馆,床位6000多张,每年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000多万元,提供1500多个就业岗位。

月芽泉村的旅游发展是敦煌旅游发展的一个缩影。随着丝绸之路旅游热的不断升温,丝绸之路上受欢迎的“打卡点”的夏季客流持续激增,以敦煌为代表的“打卡圣地”挤满了游客。

骆驼在明沙山月牙泉风景区行进。(王文佳照片)

“敦煌之旅真的很热!很难找到一张票,很难找到一个房间,但这真的很值得!”游客刘兴文到达敦煌后,印象非常深刻:“我们来自四川广元,去了莫高窟、名山、月牙泉、敦煌世界地质公园等。虽然人多,但景区设置科学,敦煌名副其实。”

根据敦煌文化旅游局的数据,1979年,敦煌只有2000名游客,到2018年,接待的游客数量达到1077万,在40年间增长了5385倍。特别是,自2013年以来,游客数量每年猛增100万,旅游总收入每年也增加了10多亿元。到2018年,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15亿元。1979年,敦煌只有两个接待单位,有200多张床位。到目前为止,共有792个旅游住宿单位,如旅馆和客栈,共有49,300张床位,162家旅行社和11家旅游汽车公司。

据敦煌文化旅游局副局长何介绍,目前敦煌有3.8万人直接从事文化旅游,占城市人口的48%。以文化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占敦煌国民经济的60%以上,文化旅游已成为带动当地高质量发展的第一产业。

回望历史,几代敦煌人守护着这座城市几千年的“文化记忆”,打开了对外交流的窗口;全新的起点和新的发展理念不断“解码”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敦煌模式”,使灿烂的敦煌文化飞进普通百姓的家园和更广阔的世界舞台。(王文佳)

编者:纪爱玲

31683437,。甘肃敦煌:保护千年记忆丝绸之路古镇再现时代。2019-12-17 11:25:36,. 204481,.纪爱玲

标题:甘肃敦煌:保护千年记忆丝绸之路古镇再现时代

地址:http://www.fozhu315.net/fhxw/2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