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67字,读完约4分钟

中新网6月2日电据生态环境部官方微博消息,生态环境部环境监测司司长白2日指出,中国已初步建立起国家-地区-省-市四级+燃气质量预测体系和联合咨询机制。全国环境空气体质量预测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区域和省级基本具备7~10天空气体质量预测能力,准确率达到80%以上。

6月2日,生态环境部在5月份召开例行记者会,介绍2019年全国环境质量和环境监测情况。一名记者在会上问:中国的环境监测系统进展如何?今年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第十四个五年计划期间,对当前的环境特点和薄弱环境将给予什么考虑?监测网络的布局在哪些关键领域需要加强?

白介绍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十三五”期间,先后发布了监测网络建设、监测整改和数据质量提升三个文件,基本形成了生态环境监测管理和体系的“四大支柱、八大支柱”,并取得积极进展。

首先,基本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全国有5000多个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覆盖所有地市级以上城市和部分区县;全国地表水监测断面总数达到11000个,覆盖全国十大流域;中国有80,000多个土壤监测点,几乎覆盖了中国所有的区、县和土壤类型。

二是运行效率明显提高。根据“谁评估,谁监测”的原则,国家全面接收空监测天然气和地表水环境质量的权力。生产计量分离模式在2050个地表水监测断面全面实施,1436个国家控制的加油站和1881个国家控制的水站由国家委托运营维护,有效保证了监测评估从制度机制上的独立性、客观性和公平性。加快监测市场培育和规范,鼓励社会检测机构参与环境质量监测。全社会形成了一支由3500多家机构和30万名员工组成的生态环境监测机构人才队伍。

第三,数据质量明显提高。坚持“保真”和“防伪”,形成涵盖气、水、土壤、固体废物、生态遥感等领域的1200多个监测标准,基本满足质量标准、排放标准和控制标准的监测要求,建立国家-地区-机构三级质量控制体系并有效运行,严厉打击非法监测活动,确保监测活动有章可循。

第四,支撑能力明显提高。围绕七大标志性活动和四大专项行动,初步建立了国家-地区-省-市四级+燃气质量预测体系和联合咨询机制。全国环境空气体质量预测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区域和省级基本具备7-10天空气体质量预测能力,准确率达到80%以上,为重污染天气应对和重大活动的环境质量保证提供有力支持。

第五,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坚持“监测为民、监测为民、监测为民”的原则,重点关注城乡空燃气、饮用水水源、农业用地土壤和环境噪声,开展扎实的民生监测。每年发布《中国生态环境公报》,实时披露空气体和地表水的自动监测数据,及时发布国家和重点区域空气体质量预报,支持多种渠道便捷查询,为公众提供从“找食、找生存”到“找环保、找生态”、从“出去看天气”到“出去看空气体”的信息。

白指出,目前,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如统一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尚未形成,对反污染斗争的细致支持力度不够,法律法规和标准有待完善,数据质量有待提高,保障力度还不够等。为此,在“十四五”期间,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建立和完善监督责任制,巩固政府主导、部门协调、企业负责、社会参与和公众监督的“大格局”;二是建立和完善监测网络体系,完善陆海协调、天地一体、上下协调、信息共享的“一体网络”;三是建立和完善监测质量监督体系,做到严源头、严过程、严后果、严数据质量“生命线”;四是建立和完善评价应用体系,强化综合分析、可追溯性、预测预报和效果评价全链的核心支撑;第五,建立健全综合保障体系,构筑生态环境管理的基石。

责任:叶壮

标题:全国环境空气体质量预测技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地址:http://www.fozhu315.net/fhxw/2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