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836字,读完约7分钟

台积电建设花园式综合公园。南京日报记者崔晓舍

2019年11月5日下午,海峡两岸企业家紫金山峰会举行了南京与台湾产业合作与创新圆桌会议。“在进入新时代的过程中,宁台合作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做出了新的贡献。我们必须汲取昨天的智慧,立足今天,抓住明天的机遇。”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张静华在沪宁产业合作与创新圆桌会议上表达了这样的希望。

回首昨日,南京与台湾的融合不断深化

张静华用“三个显著标志”对沪宁一体化进程进行了逐点总结,并不断深化。

一个先锋,编织着两个人之间的情感纽带-

深受海峡两岸同胞爱戴的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建立了共和国,并被安葬在紫金山下。中山先生是我们共同的深刻记忆,“博爱”精神深深植根于两地的文化基因。这是南京和台湾人民之间的牢固纽带,也为双方的相互信任与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提高两岸交流水平的峰会-

海峡两岸企业家峰会起源于南京,聚焦于前沿产业的碰撞理念和共享机遇,达成了一系列层次越来越高、规模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广的重量级合作项目,推动了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全方位合作。峰会不仅是两岸交流合作的四大平台之一,也是南京与台湾合作最重要的载体和最有力的支持。

一家公司揭开了南京和台湾合作的新篇章

2015年,全球集成电路制造巨头TSMC落户南京,标志着沪宁产业合作进入一个高资本密度、高技术含量、高集成度的新阶段。受此推动,创意电子、新泉科技、洪杰半导体等上下游企业相继入驻,相关技术服务企业和金融资本纷纷跟进。南京与台湾合作的产业集群效应加快,双方经贸交流不断深化。2018年,南京与台湾的贸易额超过28亿美元,成为南京第五大贸易伙伴;截至今年6月,南京已引进近3300个台资项目,实际利用台资项目80多亿美元。

在向前迈进的时刻,宁泰的产业合作有着坚实的基础和有力的支持

"在向前迈进的时刻,宁泰之间的工业合作是坚实而有力的."张静华在讲话中列举了一系列数据,这些数据不仅充分反映了南京高质量发展、经济平稳渐进运行的良好态势,也进一步增强了两岸企业产业合作的信心。

从综合实力来看,南京经济在高基础上保持了中、高速稳定增长。

2016年,南京的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亿元,然后连续两年跨越“1000亿元台阶”,去年达到1.28万亿元。今年前三季度,全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267亿元,连续10个季度保持8%以上的增长速度,在东部沿海地区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亿元的城市中名列第一,成为东部经济增长最快的特大城市和发展质量越来越高的中心城市。

从发展势头来看,主导产业正在加速向特色高端集聚。

南京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和动能转化。以四大先进制造业、四大现代服务业和一批未来产业为主体的“4+4+1”主导产业体系基本形成,集成电路、生物医学、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五大标志性产业加快崛起。2018年,新显示、信息通信设备、智能电网等六大新兴产业规模均超过1000亿元,软件业务年收入4400亿元,占全国的7%。今年前三季度,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9.8%,其中集成电路和生物医药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分别增长42%和16.3%,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增长30%以上。

从市场活力来看,科技型创新型企业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南京坚持大树移植、大树育苗、老树出新芽,为大、中、小企业打造创新创业母体。独角兽企业总数已达12家,在全球城市中排名第七。在前三个季度,共有164,000名新市场参与者,平均每天有超过600人注册。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2017年的1844家增加到2018年的3118家,增长70%,预计今年仍将增长1000多家。在《2019年全球城市指数报告》中,南京综合排名和潜在指数在内地城市中排名第一。

展望未来,扎根南京有着广阔的前景和无限的机遇

张静华表示,南京作为省会城市、长三角唯一的特大城市和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在国家区域经济新布局下具有特殊的功能地位和巨大的发展潜力,为台商台胞在南京创业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和战略机遇。

广阔的前景,主要体现在蝴蝶城格局的升级。

南京是沿江大陆与沿海“丁字”发展轴线的交汇点,是“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一体化三大国家战略叠加的重要枢纽城市。南京立足国家战略,结合资源禀赋,确立了“创新名城、美丽古都”的城市愿景,规划了“南北园林、中心城市、沿江开发、城乡一体化”的空布局,推动南京从以江南为依托的秦淮河时代向以长江为依托的长江时代发展。

在新城市格局中,有“三个新亮点”:

首先,开辟新的高地。

我们将从高起点建设江苏自贸区南京片区,着力加强制度创新,推进规则体系与国际接轨,全面实施外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完善投资促进和保护机制,实施重大外资项目“直通车”制度,为各类市场主体创造公平、合法、便捷的投资环境。

第二,生态新颖性空。

用历史眼光、全球眼光和精品意识规划建设“一江两岸”区域。南京长江二桥至南京长江三桥35公里内的所有生产岸线将全部撤回,生态修复和景观升级工程将陆续实施,力争打造出富有创新活力和人文魅力的“南京外滩和城市客厅”。

第三,增长的新支点。

高品质推动紫金山以东地区加速崛起,使之成为创新、文化、旅游、产业、生态城市,支撑南京新一轮发展,更好地辐射宁镇阳,连接长三角。

战略机遇主要体现在独特的叠加优势上。

首先,市场之间的优势空。

南京地处繁荣富饶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3万美元,常住人口843万,南京都市圈人口近4000万,市场容量大,消费需求强,购买力强。南京拥有数千万个国际机场,1亿吨深水河港,逐步形成“米型”高速铁路网,具有东西贯通、内外贯通的市场联系和辐射能力。

第二,创新生态优势。

南京正在全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打造综合科技中心和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打造一流的创新生态。市委连续两年发布“一号文件”,专门支持创新,在政策含金量和竞争力方面领先全国。一大批人才队伍庞大、市场化运作的新R&D机构蓬勃发展,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企业孵化的“南京模式”充满活力和吸引力。创新的主要指标呈现爆炸式增长,以诺贝尔奖获得者和剑桥大学为代表的高端资源要素加速向南京汇聚。创新已经成为南京最具特色的城市气质和最引人注目的城市标志。

第三,人才聚集的优势。

南京有53所大学。其中,有12人进入了国家“双一流”行列,每年有20多万名大学毕业生。为了更好地吸引和留住人才,南京在创新创业、住房和社会保障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政策。去年,南京新增就业大学生34万人,增长60%;今年1月至9月,又增加了32万元。其中,研究生人数翻了一番。

第四,优势支撑产业。

南京是中国重要的综合工业基地,拥有两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一个国家级高新区和多个省级开发区,120多个国家级R&D平台和一批大型复合研究所,工业设施齐全,产业链完整。在集成电路产业领域,未来的网络国家科学仪器已经聚集了200多家关联企业,涵盖了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材料和终端等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预计2025年工业规模将达到2000亿元。在生物医药产业领域,有企业和一批“专业化、创新型”企业,涉及原料药物生产、化学制药、生物制药、中药和医疗器械等多个类别。

第五,商业环境的优势。

南京致力于建设“全国最佳商业环境示范城市”,将推出基于100个商业环境的2.0版政策和系统体系。南京在中国城市商业环境指数中名列前五。在服务台湾同胞和台湾企业方面,南京还研究出台了75项惠台政策,并成立了重点项目专项服务团队。

张静华说,南京拥有良好的资源禀赋和多重比较优势,这是这些优越条件的生动注脚。我相信每个人都能在这里找到投资这个行业的金钥匙,获得跨越发展的新未来。

(南京日报记者邹伟)

责任:张静文

标题:展望未来,南京和台湾有无限的合作机会

地址:http://www.fozhu315.net/fhxw/1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