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577字,读完约6分钟

英红镇位于(广东省)英德市中部,北江自北向南串通镇境,建成两个300吨、500吨水运码头,航运北达韶关,自南至珠江三角。 这里有万亩翡翠般的茶园、果园、长达5公里的风光明媚的河岸景观,还有狮子石山古人类活动遗迹等人文景观,还有丰富的越南回国民俗风情。
随着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现在正在扩建大型吞吐量河运码头。 英红镇完全利用北江这一“黄金水道”,实现新的飞跃和快速发展。

世界上弥漫着高品质的红茶香味

英德是古老的茶区,生产茶的历史悠久,根据史料,英德种茶可以追溯到距今1200多年前的唐朝,是韶州的三个茶县之一,英红是英德茶叶的主要产地。

4月7日,记者来到了英红镇的茶园。 在春天的英红镇山村,茶的香味越过田野,一棵茶树被雨水洗得特别青。 茶园里到处都是忙碌的采茶人,她们灵巧的双手上下飞舞,有时像小鸡啄米一样,有时像蝴蝶一样翩翩起舞,一会儿竹篮里装满了新鲜的茶叶。

茶园管理者王其成告诉记者,他是越南的回国者,到英红已经37年了,从事茶叶的栽培和管理。 “我们从2009年开始种植茶叶。 至今有英红9号、金观音、黄金桂等6个品种800亩以上,而且用有机肥料栽培,茶叶绝对优秀。 另外,这里是山边的坡地,每天早上云雾弥漫,茶叶碧绿,看着就很期待! ”。 谈论茶的质量,今年第一次采茶的王先生感到非常骄傲。

据说英红茶产业的迅速发展和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陶铸有着很深的渊源。 1964年3月14日,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兼广东省委第一书记陶铸取道英德前往阳山考察途中,英德新生联合公司企业(即后来的英德硫铁矿、英红茶厂、英德监狱)的茶地成长状况良好,很快成为现在英红镇的坑口喷嘴 到了茶地,看到广阔的绿茶树,陶铸高兴地将其形容为“绿色地毯”,当场提出了“英德第一步是茶10万亩(国营、集体各5万亩)”的迅速发展计划。 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个计划,陶铸与同行的副书记李一清商量,成立了“中南茶叶研究所”,创办了“广东茶叶技术学校”,将英德新生联合公司企业改名为“广东省英德茶场”,对资金问题给予了很大的支持。

在这次临时视察中,英德开始了大众性种茶运动的繁荣。 此后,“英德茶区”逐渐形成,当地茶园面积超过6000公顷,茶叶产量突破4375吨,成为中国20多个点生产茶县之一、全国茶叶出口商品基地。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英国红茶工厂以茶叶制作为第一经济支柱,其生产的红茶、绿茶畅销国内外,是英德茶叶的第一企业品牌。 英红镇迅速发展红旗、红卫、红桥、红光四大制茶工厂。 英德农场开发培育的英德红茶被称为“中国红茶的后发秀”“红茶中的新花”。 近年来,英红镇发动了农家新品种高香名优红茶,目标是在十二五末真正建立“万亩名茶基地”。

狮子山牛栏洞见证稻耕文明

在英红镇云岭居委东南约2公里的狮石山南麓,有中石器时代的遗迹,牛栏洞遗迹。 狮子山是石灰岩的孤峰,相对高约100米,周围是石灰岩地区的蚀余丘陵山地。 狮子山的下南侧有宽约25米的古河道,东南2公里处注入了北江。 牛栏洞是因为当地村民在洞里围着牛而得名的。

记者走访牛栏洞的遗迹时发现,这是一个无形的洞穴,周围有几根竹子,沿着小石阶上升,开口上方垂着几根石柱,仿如牛栏,据说后代是根据穴名特意建造的 洞里不大,但也能看到当时的发掘痕迹。 据随行人员介绍,该洞主要是廊道型发育,深坑顶部有落水洞,局部呈裂缝型。 全孔平面略呈曲尺状,分为前、中、后孔,遗迹整体总面积约400平方米。 这个遗迹在1983年的文物调查中发现于2002年被列为广东省第四届文物保护机构。

1996年和1998年,由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英德市文化局、市志辩、博物馆等机构组成的共同考古队分别试掘和正式发掘了该遗迹,大量打制石器、动物化石(共41种属)和少量磨制石器、骨器、蚌器 说明古人类长期活动,是居住的遗迹。 其丰富的出土文物很好地展示了旧石器文化迅速发展为新石器文化的形态,广东省是阳春独石仔、黄岩洞遗迹关闭后第三处中石器文化具有典型意义的洞穴遗迹。 年再次进行了1个多月的补充发掘,洞内发现的非籼稻非粳稻硅质体是岭南地区首次残留稻作的年代,距今12000年至14000年前推进。 专家说,“这一发现对研究本地区水稻起源和推进相关农业史经济快速发展的探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探讨岭南地区原始稻作农业的相互关系提供了实物和资料”。 经过调查组的最后论证,英德狮子石山牛栅洞遗址是人类最早的稻作遗迹和遗迹,也就是人类稻耕文明的原始地!

越南回国者带来异国风情

英红镇的前身是英红华侨茶场,建于1951年。 因为这个英红是广东省回国人数最多、国有土地面积最大的华侨镇,华侨乡特色非常丰富。

“英红镇经历了劳动改造场——省直“五七”干学校——知青场——华侨茶场——华侨管理区——镇的六次沿革! 》英德市侨联主席钟有邻表示,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各种理由,越南1万多名华侨不得不返回国内,被安置在英红华侨茶场。 在这片占地6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住着约13000多名越南难民,占总人口的76%,这里成为全国难民最多的华侨农场,成为全国最多的越南回国者居住的地方。

回国者接受了英红的当地生活习惯,并带来了异乡外国人居留国的生活习惯,形成了独特特色的华侨乡风情,极大地丰富了英红的地方人文文化。 这些越南回国者住的村庄与当地村庄明显不同,他们不是同一个人住的,而是来自五湖四海,以前从事的领域和职业也不同。

这些华侨即使变成英红,也保存着在越南过年的习惯:吃粽子、减肉、饼。 据说吃粽子会暖胃,身体会变得结实,所以每年春节越南都会分发糯米,定量供应。 春节前几天,家家户户都包了几十斤到一百斤粽子,每个粽子有3-5斤重,春节可以作为礼物送。 大饼是用糯米糖浆和黑糖蒸制的,像超大型的圆形饼一样,象征着家族是圆的。 减肥肉用猪肉煮后,涂上红糖油炸,使肉变红,有甜味不油腻。 有些华侨还烹调有风味的“狗肉纽扣”。 另外,他们在越南生活时,大多从事农业生产,因此习性采用顶尖的圆边,采用具有浓厚越南特色的帽子,有的回国者学习了这顶帽子的制造技术。 因此,至今英红市仍有很多这些“越南帽”出售。 据说越南当地盛产竹子,所以这顶帽子以竹子为材料,骨架用竹枝制作,帽子体用竹叶制作。 帽子底又深又尖,阴凉处也能盛东西。

标题:【快讯】广东英红镇:红茶之乡 侨乡特色浓郁

地址:http://www.fozhu315.net/fhxw/15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