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67字,读完约4分钟

月8日,中国南极的“泰山站”正式开站。 这是中国第四个南极科学考察站。 -30℃的气温……说到南极,人们冷得发抖。 如果横穿到6500万年前,去南极会舒服多了。 那时南极的年平均气温达到了14℃。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和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永栋团队明确了1.45亿~6500万年前白垩纪时代的古气候,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地球科学著名学术刊物《地球科学评论》上。
2月8日,南极的“泰山站”正式启用。 泰山站海拔约2621米,是南极内陆考察的度夏站,年平均温度为-36.6℃。

从1984年开始,我国开始了南极科学考试的进程,今年是第30次科学考试。 “去南极科学考试的话,老队员感到南极比以前更冷,温度急速下降。 白天的气温通常是零下25℃,晚上是-40℃。 》采访过从南极科考回来的中国科学院南京天光所副研究员胡中文。

据胡中文介绍,南极恶魔的天气经常“不要自己来”。 他在南极科学考试期间遭遇过地暴风雪。 下雪的话,雪就像沙漠的流沙一样,卷入暴风,高3~5米的“雪流”飞扬,等着落在人身上,很快就会夺走人体的热量,变成冻伤。

地衣是科考队员们唯一能看到的植物,大的有10-15厘米高,小的只有几毫米。

6500万年前的年平均温度是14℃

当时南极是“四季如春”,穿毛衣就够了

但是,直到6500万年前南极才那么冷。

中国科学院地质和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永栋说,1.45亿年前~6500万年前是地球最暖和的时候。 那时地球两极的年平均温度是14℃,和春城昆明一样。 岛上植被茂盛,有苍天大树和低矮的灌木依赖。 去旅行的话,不需要在行李箱里准备厚羽绒服。 只要毛衣就行了。 当然,你也不看。

“白垩纪中期,大约1亿年前,全世界气温达到最高,二氧化碳浓度极高,地球两极磁极一次“消失”,王永栋说。 那时的开花植物、爬虫类、小型哺乳动物静静地出现,使世界多姿多彩。 这些美丽的植物在南极也能享受。 “白垩纪时代,南极简直是旅游胜地,气候宜人,风景优美”

江苏是什么样的?

嗨,恐龙去南京只能看到海

去年,网上流传的海面上升图震惊了很多人。 海面上升60米后,我国东部城市大多变成了海洋,城市变成了海底风景。

其实,如果穿越到6500万年前,恐龙来到南京、上海,那也只能看海。

王永栋表示,白垩纪时代,世界二氧化碳浓度比产业革命前高4~10倍。 当时的海面比现在高100~200米。 当时的中国大部分城市被认为还在广阔的海洋中。

如果能找到南京、上海城市的身影,是不可能的。 即使恐龙来客人,它也看不见城市的风景,只能看到海景。 浸泡在海水中的华东地区也不平静。 有火山喷火、地壳运动,有毒空气体到处扩散,发生了海洋缺氧。

当时,我国的大庆油田、苏北的油田,还有一点煤矿也静静地生长着。

研究表明

恐龙的灭绝与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有关

王永栋说,他们测量古气候、二氧化碳浓度有两大法宝。

第一法宝是叶子化石。 他们采集了大量植物叶子的标本,有银杏化石、松柏化石……通过叶子气孔的对应,可以推算出古代的古气候和二氧化碳浓度。

古土壤,是王永栋他们的第二大法宝。 “古土壤中的碳同位素是我们的研究重点,利用专业公式可以估计当时的二氧化碳浓度”“这样两大“法宝”组合的研究,在国际上尚属首次”王永栋介绍。 “新奇”、科学,研究结果也比过去完善多了:由于白垩纪的二氧化碳浓度不是“一成不变”,他们推测了白垩纪时代的古气候变化。

王永栋等人的研究表明,白垩纪初期气温低,二氧化碳浓度也低。 中期,气温上升,二氧化碳浓度上升,提高了现在的10倍左右。 末期气温下降,二氧化碳浓度下降,保持了平衡。

“白垩纪气温也有大跳水的时候”王永栋说,气候变化、二氧化碳浓度的一些变化直接影响动植物的生存。 王永栋等人的研究表明,大西洋靠近赤道的平均温度达到了42℃,但之后迅速下降。 到白垩纪末期,全世界陆地表面的平均温度为15℃左右,暂时下降到2.2℃左右。

恐龙绝顶于白垩纪,晚期突然消失,只留下很少的传说。 到目前为止,对恐龙灭绝的预想一个接一个地混乱起来。 很多人认为白垩纪的极端气候,火山、地震和小行星给地球带来了致命的冲击,导致了恐龙的灭绝。 王永栋说:“毫无疑问,恐龙的灭绝与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引起的全球变暖密切相关。” (胡玉梅文王永栋供图)

科普词典

标题:【快讯】越到6500万年前 专家揭开白垩纪古气候"密码"

地址:http://www.fozhu315.net/fhxw/15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