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406字,读完约9分钟

国家要大力支持西部开发,增加财政转移支付,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使中西部地区的生活水平与东部地区同步提高,或者至少与全国平均水平同步提高。

中国经济:你如何看待当前的区域经济发展?

李国平:目前,中国整体经济形势良好,实现了持续高速增长,但发展中的一些不平衡现象并没有得到缓解,中国的地区差异仍然巨大。虽然近年来,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速度有所加快,但与原省级行政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相差近十倍。虽然这两年差距有所缩小,但是差距还是很大的。

那么,缩小区域经济差异,一方面可以是人均gdp水平相对较低的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速超过人均gdp相对较高的发达地区;另一方面,各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相同,不发达地区的人口比例继续下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也会上升。

目前,中国区域经济正处于同步发展阶段。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并没有失去竞争优势。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增长潜力仍然很大。例如,上海和北京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刚刚超过1万美元,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些大城市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5万美元或更高,这表明空.仍然有巨大的增长上海、北京等东部大城市将通过空进一步扩大附加值,经济总量将进一步扩大。但是中西部一些落后省份不太可能快速赶上。另一方面,在中西部一些人口密集地区,人口将继续向东部发达地区流动,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计算,地区间的相对差异将逐渐缩小。但从全局来看,很难快速缩小地区差异,地区差异还是会存在的。

如果我们看看中国的四个政策区域,每个区域都有不同的资源禀赋和特点,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东部地区,尤其是东部地区的大城市,已经处于从工业化高级阶段向后工业化阶段的转变过程中,先进的服务型产业结构是一个重要趋势。但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仍处于工业化中高阶段,其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因此要吸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教训。在西部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尤其是西北地区的许多干旱地区。他们在经济发展上需要谨慎,应该以生态产业为重点。工业发展应优先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特别是旅游业、农业和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特别是油气资源开发和有色金属资源开发利用。我们建议“西部大开发”要以“大保护”为前提,要有所限制和约束。

在这种情况下,国家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一些政策支持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没有把保护资源和维护生态安全的工作纳入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体系。但是生态服务是有价值的,国家要重视生态服务的价值。我国西部地区对经济产出贡献不大,但多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边境地区,为国家生态安全、社会稳定和边境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价值应该得到充分认可(因为付出了巨大的机会成本和成本)。因此,国家应大力支持西部开发,增加财政转移支付,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使中西部地区的生活水平与东部地区同步提高,至少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国民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同步增长,在中西部地区,实现与东部地区同步增长。

因为地区差异会继续存在,所以必须进行适当的政策干预,使地区差异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从而达到逐步缩小地区差异的国家政策目标。

中国经济:十二五规划中的一些建议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哪些机遇和挑战?

李国平:在区域发展方面,“十二五”规划体现了对“十一五”规划的继承和发展,振兴东北、崛起中部、开发西部、率先发展东部的基本政策框架没有变化。但“十二五”规划非常重视西部地区的发展,把西部地区作为国家区域政策的重点。由于中国的区域经济差异,主要是东西方的差异。随着东北的振兴,很多问题已经基本解决或缓解,而中部地区已经接受了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发展能力和潜力已经显现。西部地区的许多发展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因此西部地区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包括十二五期间,都将是国家区域政策的重点或重心。

“十二五”期间,中国将继续推进主体功能区战略,中国版图将分为优化发展区、重点发展区、限制发展区和禁止发展区四种类型。事实上,大多数限制和禁止发展的地区都在西部,国家应该对发展权进行补偿,在财力和政策上大力支持西部的发展。优化发展区主要是指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发展强度高、资源环境压力大的大城市,特别是北京、上海等以解决产业等功能过度集中问题为重点的特大城市。重点发展区一般位于优化发展区的外围地区,大部分属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强、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地区。这类区域将是未来承载经济功能的主战场,是行业的重点布局区域。

随着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实施,如果国家政策跟不上,地区差异将继续扩大。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应该对西部地区给予大力支持。国家应努力帮助西部地区建立不同于东部沿海地区的制造业驱动的工业化模式。在西部一些省份,可以建立服务驱动的发展模式,大力支持生态产业、服务业和特色资源产业的发展。首先,要继续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因为整个西部地区远离消费市场(东部发达地区市场和欧美日等国际市场),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可以提高空之间的可达性,使西部地区的产业布局成为可能;第二,由于西部大部分地区是限制开发区或禁止开发区,要求我们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相关的农林产业要给予大力支持。同时,培育和发展一些只能在西部地区发展的特色农副产品和中药,作为重要的支柱产业;第三,有色金属和油气资源开发在西部地区具有比较优势,随着交通条件和勘探技术的提高,这些资源性产业也将成为西部地区的主导产业。水能、风能资源等新能源、新材料的开发也可以成为非常重要的产业。第四,西部地区自然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应大力培育和发展旅游业。最后,西部地区作为通向中亚和中南亚(包括东盟地区)的桥头堡和基地,将在中国的和平崛起和扩大国际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贸易和物流业也将成为该地区重要的新兴产业。

“十二五”时期将是中国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它将加快从原来的“出口导向”向“扩大内需”发展模式的转变。在扩大内需的背景下,成渝地区极有可能成为新的国家经济增长中心。成渝地区将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之后推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第四大经济增长极。成渝地区人口一亿,重庆是直辖市,市场潜力巨大。此外,四川盆地具有较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形成独立的综合工业基地不仅可能,而且在经济上也是合理的。事实上,一些前沿海地区电子信息产业的一些制造企业已经转移或直接部署到重庆或成都。可以判断,中国三大都市圈向四大都市圈迈进的时代即将到来。

2003年,国家开始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2010年至今已有7年。“十二五”期间,国家将继续推进包括东北地区在内的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以东北为代表的一些老工业基地,经过一些调整和改造,已经具备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它们将在扩大中国内需中发挥区域增长极和发展引擎的重要作用,并将成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承载地。现在,我们正在经历第四次全球产业转移,因为作为第三次全球产业转移阵地的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的增加,使得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寻求新的发展区域。这种转移有两条路径,一条是向其他不发达国家的沿海地区转移,另一条是向东部沿海地区附近的周边地区(主要是东部、中部和东北地区的非沿海地区)转移。比如安徽皖江城市带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江苏苏北承接苏南产业转移。

在挑战方面,首先是随着东部地区成本的上升,必须改变原有的粗放型发展模式,进行产业升级,但产业升级必须有人才、技术和创新的支撑。然而,技术是否能支撑产业升级,人才是否能支撑产业升级,仍然是个未知数。发达地区的产业升级,往往被比喻为“换笼换鸟”,但我们最担心的是,我们的鸟走了,鸟飞到了别的地方,而新的鸟没有来。第二个挑战是资源和环境的巨大压力。目前很多地方的工业发展还处于“三高”阶段(高能耗、高耗水、高耗材)。如果按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计算,我们的能源消耗、水消耗和材料消耗水平可能至少是国外许多发达国家的两到三倍,我们的生产能力仍在迅速提高。2009年,中国煤炭产量达到30.5亿吨,钢铁产量达到近7亿吨,水泥产量达到16.5亿吨。那么,我们能无节制地继续消费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一方面需要发展,一方面需要降低消耗,所以我们面临着巨大的节能减排压力。生态环境的巨大压力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客观上要求我们大力推进技术升级和创新,加快人力资本的培育。上一页12下一页

标题:西部是“十二五” 区域政策的重中之重

地址:http://www.fozhu315.net/fhxw/12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