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43字,读完约4分钟

进入民营企业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外企职业经理人的新选择。拓荒者留下了哪些向导?

何京华刚上任一个月就认识了我们。他10平米左右的办公室,暖和得可以穿衬衫,与外面的冰冻天气和刺骨的寒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看起来状态很好,仍然健谈,心满意足。他甚至一再提到“退休”。

“毕竟我是职业经理人。”他抽了口烟,说是总结,是感觉。他目前的身份是“科莱特集团首席运营官”(科莱特是国内it供应服务提供商之一,几个月前刚在美国上市)。你很难把他和当时风头正劲的“明星经理”联系起来——2002年4月,他以年薪500万加入用友软件(600588),一举成就了“打工皇帝”的美誉。

八年来,他的职业简历,除了短暂的回归,一直在私企圈子里打转。在用友,五年合同只有一年半,他匆匆离开;后来又回到外企,成为西贝系统大中华区和东亚区总裁;2007年初,他低调加入金蝶软件,但并没有持续多久。两年后他又离开了;2009年3月6日,他成为新的ceo,任职一年半,直到2010年11月18日。

何京华的经历,其实可以算是外企一类职业经理人的缩影。

特别是最近两年,越来越多曾经被中国民营企业视为“客人”的外企职业经理人回归民营企业。但比起十年前的“第一波”,每一次“转会”的轰动效应都降低了很多,这种回报也变得温柔而冷漠。

在过去的2010年,这一趋势加剧。

2010年上半年,跨国公司指责中国投资环境“恶化”。一些机构甚至担心中国吸引外资的动机正在减弱,外资可能被排除在中国之外。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利益和特权几乎丧失殆尽。2010年12月1日,中国统一了内资和外资企业的所有税收制度,这意味着近30年来外国企业“市场换技术”和“超级国民待遇”时代的正式结束。终结的是社会对外企认知的“神化”。外企不再是高薪的代表,甚至不再是大学生的首选。

更重要的是,中国企业正在改变权力平衡的领地。世界财富500强企业中,中国企业超过54席。在电信行业,本土企业华为不断击败老牌跨国公司,成为世界前三;互联网、消费电子等行业不断挑战。一方面支持对外国企业的神化,说明中国企业已经发展到了足够的规模,需要引入职业经理人的规范化管理。

现实的原因是“一群早年努力奋斗的企业家,在经历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后,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有些人突然意识到自己的年龄。这种松神让他们不断得到心理暗示,觉得经营企业很累。所以有人想卖掉公司,有人想到家族传承,更多的人考虑引进职业经理人。”邓涛告诉《中国企业家》。他在惠普(Hewlett-Packard)和谷歌(google)等跨国公司工作了20年,当他因为这个机会知道自己的命运时,他开始了自己的事业。该公司的主要业务之一是教当地企业家和介绍职业经理如何相处。

十年前,外企的职业经理人又回到了第一波(代表人物是微软中国前总裁吴士宏,逆风飞来tcl),更多的是盲目和冲动。2000年左右,本土民营企业离跨国公司还很远。然而,在融资、上市、走出去、国际化等新词的刺激下,大量本土企业家渴望仰望世界500强。他们可以投入大量资金,邀请那些光环足以让资本市场眼花缭乱的职业经理人。当时媒体热衷炒作的词是“打工皇帝”、“打工皇后”。

这个高潮,从双方的冲动开始,很快就被双方的失望化解了。首先,私人老板很失望:他用震惊业界的价格挖出了“首席执行官”。他以为对方是化石为金的“神仙”,国际化、产业追赶等梦想一下子就能实现;但是最后看到经理因为“水土不服”离开了。其次,职业经理人失望。一位早年进入私企的高管说:“你连保安都开不了。”经过进一步追问,他也承认,其实某种程度上,他只是在给私人老板“贴金”,满足人们的虚荣心。

现在,每个人都想明白得太清楚,以至于过于安静和谨慎。事实上,在过去的两年里,第一批来自外国公司的知名高级管理人员,如孙振耀和杜嘉斌,已经加入了当地企业。

孙振耀在惠普工作了25年,退休后担任惠普全球副总裁兼中国惠普有限公司总裁,他于2009年加入海辉软件担任执行主席。据他说,他认为第一波可以算是前传,现在是最好的开始。

“我可以算作代表。和我有类似经历的人,离职后才选择外企。现在当他们考虑下一个职业时,外企和本土企业被放在同一个平台上。”孙振耀告诉《中国企业家》。上一页123下一页

标题:外企经理人“回流”后

地址:http://www.fozhu315.net/fhxw/122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