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77字,读完约4分钟

范正在北京大学图书馆看书。记者王伟照片

“我以前觉得北大遥不可及。没想到我终于来了!”昨天,52岁的蔬菜小贩范走进了盐源。在中文系教授和浙江老乡的陪同下,他去图书馆看书,在未名湖拍了一张照片,在蔡元培先生的画像前鞠了三躬。

“正是从蔡校长那里,北大遵循兼容并包的传统,像我这样的人才有机会走进课堂。”范,只上了三年小学就因贫困而辍学,从小热爱文学和历史,靠读书自学。这次我抛下老婆和其他孩子一个人去北京,不是为了名利,不是为了文凭,而是为了去北大读书的梦想。

瞒着家人去北京读书

范,52岁,浙江省兰溪市香溪镇人。他过去以卖蔬菜为生。他家有三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到目前为止,他还没有买车买房。“我不想让我的家人担心。我在这里安顿下来后会告诉他们的。”这次他去北京读书,没有告诉家人就出发了。

虽然是个商人,范更爱读书。他年纪轻轻就辍学了,从不停止学习,特别喜欢研究家谱。得知自己是宋代教育家范军的第29代孙后,他四处寻找家谱和民族,并迷上了他的祖先范军的作品,不仅重印了《范香溪集》,还亲自出资修复了范军的父亲范军的墓地,花费了10多万元积蓄。

“过去,我没有接触过家谱,对魏凡也知之甚少。当我研究他的作品时,我钦佩他,钦佩他。我要研究和发扬他的文化思想。”然而,刚刚读完小学三年级的范,尽管自学成才,还是觉得绰绰有余。

去年,范遇到了在北大读书15年的刘哲,刘哲鼓励他去北大读书。“我一开始不相信有这么好的事情。后来听了刘哲在北大读书的故事,就下定决心要来。”

2月19日,范来到北京,花了720元在象山附近租了一间10平米左右的小屋,用8000多元买了电脑、打印机和一些生活用品。安顿下来后,他迫不及待地走进了盐源。

古书室里目光闪闪

昨天是北大开学第一天。范带着一群返校的青年学生走进了北大校园。中年男子脸上皱纹稀疏,头发微灰,黑色夹克,肩上背着一个小包。“这是借来的。你说我该不该买个书包?”范问同行的记者。

前中文系办公室主任张兴根早早来到北大图书馆门前,带领五旬节“新生”熟悉图书馆环境。就读于北京大学多年的刘哲(音译)曾教范郭亮如何使用图书馆设备查找书籍。

拿着兰溪市政府的介绍信,范领了一张临时阅读证,走进了古籍阅览室。他立刻亮出眼睛,像是看到了期待已久的猎物,冲过去了。

离开图书馆后,刘哲把范郭亮带到文史大楼,指着贴在窗户上的课程表说:“你想上课的话,可以在这里检查教室。”后来,他们悄悄地走进了一个自习室。70多岁的张兴根教授和两个50多岁的学生坐在一起看中文系本科生的课程简介。每门课都有时间、地点和老师。

在未名湖畔,望着一滩融化的湖水,久久地伫立。“春天来了,燕园的风景一定会很美。”刚到北大的时候,他很期待。

北京大学倾听古老的传统

范从北大教务处了解到,旁听生要按课程办理,每学分500元,每门课1000元左右。“先去上课,想好哪一门好,需要报考证书再来。”刘哲建议道。

虽然范不需要学分,但还是想在上课前开个听证会。

然后一行三人来到老校长蔡元培的雕像前,一起鞠了三个躬。“过去,北大也是关闭的。蔡主席开启了思想自由和包容的氛围。他首先开创了男女同校的先河,倡导平民教育。北大校门自此开启。”张兴根教授说。

刘哲说,15年前,他带着扁担和土腥味走进北大。张兴根教授推着自行车去接他,带他去租了床,买了饭票,开了个旁听会。“在北大听课的这些年里,有太多的老师和学生帮助了我,所以我后来成立了北京旅游学校,帮助想去北大听课的人延续这个传统。”

“我想好好学习两年,以后学以致用回到北大。”范对说道。(记者尚熙实习生叶记者)

标题:五旬菜贩为研究族谱求学北大 进图书馆两眼放光

地址:http://www.fozhu315.net/fhxw/11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