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98字,读完约4分钟

人们普遍担心,今年不仅整个东部省份,中西部省份都在担心劳动力短缺。舆论敏锐地指出,劳动力短缺反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许多问题。背后有很多问题是工人或者劳动管理部门平时要认真解决的,但是人们对中国高强度低回报的用工方式是否已经到了一个历史转折点的质疑更多。中国劳工研究会副会长苏海南2月15日在接受《中国时报》专访时表示,目前的“用工荒”只是结构性和局部性现象,并不意味着中国劳动力市场供不应求。

劳动力总体上并不短缺

中国时报:这几年每年都有“用工荒”。你如何看待今年的“用工荒”?中国是否出现了劳动力短缺?

苏海南:一点也不。目前和未来,整个中国劳动力市场仍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目前,中国每年新增就业岗位超过2000万个,但中国新增就业岗位的数量远远少于这个数字。因此,中央政府“十二五”规划提出“促进就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目前所谓的“用工荒”只是结构性用工荒,并不是我们劳动力的整体短缺。

这种结构性劳动力短缺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经济布局、收入分配和比较利益的变化和调整,以及农民工构成的变化密切相关。

我们可以看到,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一些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开始从东部向中西部转移。同时,经济布局也进行了调整。近年来,中西部地区加快经济发展,推进工业化,自行建设、开放或扩大了一些工业园区。这两个因素促使大量劳动力输出省份的农民工就近就业。

更重要的是,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和支持,包括完全免除农业税,对粮食等农产品给予一定的价格补贴(000061),以及采取一系列其他相关措施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收入普遍快速增长。在这种背景下,农民是否外出打工会被比较。如果出去工作,特别是从老家到珠三角长三角工作,月收入只比在家工作或者就近工作多三五百。中西部地区的农民一般不会去,因为在家工作或者在附近工作赚的钱少,但是费用少很多。他们也可以就近照顾家人,比在家工作更划算。另外,农民工的主体部分是“80后、90后”,与之前的“50后、60后、70后”农民工明显不同。他们不仅关注收入是否公平合理,还希望在企业得到关心和尊重,追求个人发展。如果你一路去东部工作,你的企业工作生活环境不好,开发空的余地很小,但是你每个月只多挣几百块钱,你就不会想去了。此外,随着今年春节刚过,上述因素的叠加,使得目前招聘难的问题更加突出。

当然也有外来务工人员的输出和输入地的影响,企业与招聘方的信息沟通不够。例如,农民计划在珠江三角洲或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作,企业提供的待遇,工作和生活环境,是否有发展的空空间,融入当地社区的可能性,以及当地政府改善农民工及其子女公共服务的承诺等。如果这些信息传递不清楚,也会影响劳动力的流入。

结构性劳动力短缺是好消息

《中国时报》:我们可以看到,如果大量的产业工人流向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的制造业将会有很大的发展,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将会加快,这将逐步平衡全国各地的工资福利水平,从而促进地区差距的缩小。你觉得有这样的趋势吗?

苏海南:大势应该是这样,但短期内肯定不会有效果,因为低端产业毕竟是转移的。如果东部地区的低端产业大部分转移到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是高端产业,那么高端产业和低端产业的收入差距依然存在。

但我认为,通过将低端产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这种经济布局的调整会起到这样的作用,即原本以农牧业为主的中西部地区从农牧业经济发展到工业化的早中期,而东部地区逐渐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这样的递进关系比起原来的工农业布局差距,应该要小很多。所以,总的来说,中国产业的顺利转移对于消除地区收入差距来说肯定是个好消息。上一页12下一页

标题:苏海南:结构性用工荒是正面刺激

地址:http://www.fozhu315.net/fhxw/115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