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068字,读完约8分钟

“胆子太大了,计划投资才900万,投标报价居然700多万。”王喜光看数据的时候没有生气:不用说,肯定是虚报材料价格了。

王喜光,南京军区联勤某分局审计局局长、高级审计师。在王希光的审计生涯中,类似的事情经常发生。

2004年2月,王喜光带队审核某国防工程第六标段预算。王锡光是一位办案经验丰富的“老警察”。他偷偷去当地建材市场调查取证,对每种材料的价格进行了评估。他发现只有“彩钢夹芯板”,承包商报价比市场价格高出400多万元。

王喜光在找到真实证据后,立即要求单位推迟开标时间,与造价事务所协商。当初对方是以当地“彩钢夹芯板”市场缺货为由而躲开的。王喜光拿出笔记本,列出了这种材料在当地市场的销售地点和价格。经过五天的忙碌工作,他立即将原投标价降低了820万元。面对事实,承包商无话可说,只能接受。

带着这种“固执”,王希光从事审计工作12年,查处和减少建设单位超预算支出和不合理收费1亿多元,创造了12年无信、无投诉、无审查的记录。被评为“全军优秀共产党员”、“全军模范审计员”、“全军优秀纪检监察干部”、“全军廉政建设模范”。

王希光赞赏德国联邦审计法院前院长扎维尔·伯格的话:“审计是国家财产的监督者。”他说:“我愿意做一只‘看门狗’,守护部队的财产!”

半路出家的审计专家

1999年8月,全军在联勤科设立审计机构。王喜光从营房部调到审计局。当时他下定决心,如果中途出家,就要成为审计专家。

王锡光所在的联勤分公司位于我国经济发达的江浙沪地区,军事建设项目多,涉及金额巨大。王希光深知自己肩上的重担。

自从选择了审计这个职业,他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业余时间学习审计专业知识,尽可能不参加各种社交聚会。

2005年,王锡光在军区首届审计知识竞赛中获得第一名。2007年被军事审计理论研究中心选为第四任主任。

在王希光看来,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审计师,专业能力是基础,一丝不苟的态度是根本。

2002年4月,王希光带领一个小组对一个国防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审计。据报道,该项目所有手续齐全,所有定额标准符合规定,一切似乎无可挑剔,所以他在等他签一个字支付200万元的工程款。

施工队的老板越催,王喜光心里就越忐忑。他总觉得“刀枪不入”背后隐藏着问题。

但是,要找到漏洞,不仅要靠感觉,还要靠确凿的证据。很快,一个“水田”基金会引起了王喜光的警惕。原图纸上明确注明原地基是农村公路,但施工队只是说是“水田”,虚报工程量。

他立即通知施工队的老板去现场检查。老板心虚,以“没有量具”为由搪塞,想拖延时间蒙混过关。

王喜光向其他施工队借用工具,带领两名审核员分段进行抽样检查。很快就找到了原来的路基。

老板急了:“王审计,你这样折腾,我就赔30万!”

但是,王希光在想国家和军队的财产问题。他不仅试图减少,还根据有关规定对施工队罚款2万元。

2004年底,王希光在视察某单位时,无意中听到一位助手说,该单位已经处理了两艘报废的驳船。出于职业习惯,王希光随口问:“卖了多少?”店员告诉他,一个卖8万,一个卖10万。

王喜光立即去会计室查看,没有发现相关记录。他反复追查这笔钱的下落,最后得知这笔钱并没有被记录下来,而是用来购买一台售价18万元的相机编辑器。根据要求,此类资产必须经过批准才能购买。

王喜光立即要求单位将18万元全部入账,然后办理购买摄像剪辑机的审批手续。

但是第二次来这个单位,发现整改还是不到位,王喜光再次督促落实,并向支部领导汇报。年底,在支部委员会扩大会议上,这个单位被通报批评。

审计干部有时需要“一根肋骨”

2005年3月,按照计划,王喜光和几个同事开始审核某部门的电力安装工程。

经过几轮试验,出现了工程量过大、定额过高、材料价格过高等问题。

当王喜光向对方指出这些问题时,施工队老板兼预算员说:“这是我们报的价格。你要改量,我们就切断部队的电!”

王喜光压下心中的火,平静地告诉对方:“垄断行业也要守法。这不是你的钱,不想从这里拿走!”

听到这里,对方语气有点软,但还是指着账本不服气的说:“你看,能不能卡住?”

王喜光没有说话,而是认真进行了查证取证。经过几天几夜的辛苦,终于发现六条埋地管道只有一部分在部队完全使用,其他管道被地方单位占用,但是费用都算在部队身上,光这一项就多报了近百万元。

僵持了一个月,老板勉强签了声明,费用从273.78万元降到141.45万元,罚款5万元。

工作上,王希光不怕被人说“一根筋”。有一段时间,王希光遇到了一个又一个的威胁和威胁,有的发短信,有的甚至打电话到他家。虽然家人很担心,他压力很大,但王希光从来没有退缩过。

有一次,王喜光去某单位审核工程结算。刚进招待所,施工队的老板就敲开了王喜光的门,在他枕头下塞了一个厚厚的信封。

王喜光要求对方马上把红包拿走,否则就交给纪委。老板见软度不好,就开始玩“横”,放出话来:“这是我的地盘。谁敢评我一分钱,我就要他一条腿!”

面对威胁,王希光一点也没有退缩:“我从开始审计就没怕过恶。不信你试试!”

老板越横,王喜光和审计组审计越仔细,审计就会减少一分。他们连续三天工作到深夜,审核了九大材料,最后减资50多万,减幅28%。面对事实,曾经嚣张的老板哑口无言。

建立健康的机制是根本

在王希光看来,审计工作仅仅是调查处理问题的“后知后觉”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通过建立规章制度来加强预警功能。

2001年9月,王希光在一个仓库审核一个新的道路项目时,遇到了一个“新情况”:这个仓库营地的道路本来是一个50万元的整体工程,却变成了6个不到10万元的零星工程。他想了想,明白了,事业部规定的10万元以下的项目,不用审计就可以直接结算,他们这么做是为了逃避审计监督。

“这不是一个小问题。个人千方百计逃避监管,方便出现经济问题。”王喜光想到了一些单位用同一个施工队很多年,有的单位同时找了多个施工队“把工程拆成零件”的现象,果断向分部建议,同一施工项目、同一施工单位、各单位同一工期的“三合一”工程,必须经过审核后才能报销发放,防止中间出现问题。

不久,“三位一体”项目必须审查的机制被引入。这一制度从根本上杜绝了个别单位逃避审计,在工程建设中打“擦边球”的现象。

几年前,审计署在全国掀起了一场“审计风暴”。刚刚担任审计主任的王喜光深受启发:有些单位在审计问题上屡试不爽,说到底是因为没有感受到压力。如果各单位审计的问题暴露出来,可以充分利用舆论的力量进行监督。

随后,他向支部党委报告了实施“审计结果评价制度”的建议:定期和不定期在支部党委全国委员会上对各单位实名审计的问题进行评议,限制其整改时间,并发出通知。

支部党委接受了这个建议。在当年的党委扩大会议上,根据王喜光提交的审计报告,分行领导对单位工程建设中的“三超”、接待费超限额、打“擦边球”福利超标准发放、党委财务管理制度不落实等问题逐一进行了点评。与会人员震惊得很多单位领导坐不住了。这些问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一段时间内,分支机构所属医院竞相开展医疗合作项目,医疗总收入激增,按总收入比例发放的奖金也大幅增加。王喜光在审核中发现,虽然“蛋糕”变大了,但医院的实际效益并没有大幅度提高。

王希光经过深入思考和调研,大胆提出了“规范控制医疗合作项目,以净收入提成发放奖金并封顶,医院实行全成本核算”等建议,得到了支部党委的采纳和推广。

这些创新措施有效地促进了分公司附属医院建设的科学发展,极大地提高了质量和效率。自2007年以来,净收入以年均23%以上的速度增长。

标题:汪锡广:“我愿做守护部队财产的‘看门犬’”

地址:http://www.fozhu315.net/fhxw/10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