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47字,读完约3分钟

马云(数据地图)

“谁想走到最后?我们就是这么伟大的人。”

采访中,我问马云:昨天,你让阿里巴巴(行情、资讯、点评)创业团队集体从创始人的位置上退下来,今天,你让卫哲辞职。剩下的人对谁能跟着马云(笑)到最后没有期待?你担心他们会这么想吗?

10多天前,卫哲突然引咎辞职,辞去阿里巴巴b2b首席执行官一职,引发众多舆论。辞职的是卫哲,争议最多、猜测最多的是马云。有褒有贬,说价值观只是马云的幌子。

这是企业家声誉的微妙时刻。几个月前,华为的任也遭遇了这样一波争议。当时,有传言称,包括华为董事长孙亚芳在内的一些华为骨干已经或即将“辞职”,为任何儿童接班铺平道路。消息传开后,很多之前仰慕任的外地人开始对这位老人重新定位。

真相和人性一样复杂。马基雅维利理论有利于快速解读团队人事变动中企业家的意图,能赢得观众会心的一笑。但它毫不费力地将现代公司故事推向中国传统政治和权谋,忽略了企业规则和商业元素。就像黄光裕对陈晓的争执,从开始到现在,有的人眼里只看到几个字:背叛,委屈。马基雅维利是我们祖先留下的知识。传统被描述的很细致干净,人们看的很清楚。但是我们才刚刚开始学习现代商务语言,一代人都没有学完,所以说的时候会忘词、含糊、吐槽。

如何看待一路上创业者对团队甚至创业团队的置换?总之,企业家需要掌握,也必须掌握企业的命运,尤其是创始企业家。因为企业是三五年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创业者需要在不同时期把最合适的人放到相应的岗位上。这种对命运的把握,有时表现在对企业文化、性格、风气的掌控上,有时表现在对企业战略方向的确定上,就像联想历史上著名的刘妮之争。在取舍过程中,人会成为企业发展的“过客”或“跑者”。

创业者什么时候会“动刀”?一般来说,公司上市前,是一个坎。企业需要树立对外开放的形象,提高管理水平和专业水平,取悦资本市场,所以借此机会向过去学习。上市两年左右,又是一个坎。这时企业的管理往往表现为创业激情的消失,个人身价不菲,年事已高,不会拼,头衔还压在头上,成为后来者和新生代的天花板。任曾表示,华为现在最需要的是“雄心勃勃、身无分文”的高管(华为没有上市,但由于内部持股,所有高管都身家不菲)。另一个障碍可能是企业的业务需要剧烈转型。

客观来说,企业家在做决策时,很难区分公私。这是相当可以理解的。企业在不同程度上是企业家(尤其是创始人)的延伸和外化。因此,合理有效的治理结构是必要的。只有后者真正的存在和持续的实力,才能保证以下可能性:即使是创业者(创始人),如果落伍了,也必须退出,成为企业发展道路上最大的铺路石。如果一个企业不存在这种可能性,那么它只是一个“企业家的企业”,需要进化。看看国美的最新发展。虽然随着陈晓的离开而暂时结束,但经过今年的斗争洗礼和各种“可能性”,国美的治理水平和文化比昨天的“黄的企业”有所进步。这是国美最大的收获。

回到马云身上。对于我最初的问题,他的回答是:“没有人愿意和我走到最后,我也不想和自己走到最后。谁想走到最后?我们就是这么伟大的人。”

标题:谁能跟马云走到最后

地址:http://www.fozhu315.net/fhxw/10604.html